自打那日撞見寧遠舟與任如意親近後,李同光便消沉了好幾日,經常去花海和清泉山放空。連朝堂也找了借口請假。
直到皇帝突然起意要去寺廟拜佛燒香,欽點了李同光護駕隨行,李同光才終於恢複了正常生活。
寺廟莊嚴肅穆,低語喃喃一片。
李同光的看家本領是打架殺人。心若懷慈悲,如何下殺手?所以李同光向來不往寺廟走動,偶爾因公務而來,也隻懷公務之心,很少能與之共鳴。比起拜神佛,李同光更相信事在人為。天讓他生為麵首之子,備受屈辱,可他硬是逆天改命,冠國姓,十八歲便封侯。
皇帝和貴妃拜完佛後便去聽高僧布道。李同光作為親信侍衛,在門外等候。一名小沙彌路過。李同光心中苦悶,又百無聊賴,便叫住他:“小師傅,你們這廟裏可有什麼法子求求姻緣?
小沙彌隻見是一個衣著華貴的翩翩少年,腰間掛著的腰牌和佩劍都在提醒自己此人身份尊貴。小沙彌行禮,緩緩道:“姻緣天定,不可強求。若是施主對姻緣感興趣.、倒是可以根據生辰八字算算婚配範圍。
聽了這話,李同光不屑嗤笑:“雖有天命,但事在人為。有人生為貧賤,卻憑本事富小沙彌答:“施主所言有理,但並非全對。
個人之事易改,他人之心難求。即便是易改的個人之事中間還有種種變化,更何況他人之心呢?”
小沙彌的話猶如當頭一棒!
個人之事易改,他人之心難求。他李同光可以為了心中所想舍棄了自己的良心與體麵,但別人如何想如何做又豈能盡如自己心意?竟無言以駁。
李同光隻好問:“若是強求,會如何?\"小沙彌回答:“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世間事自有因果,強求便為苦果。
李同光:“苦果亦是果!若是無果,隻怕比苦果更加痛苦酸楚!
小沙彌道:“若寧願要苦果,也不願無果,那小僧隻能說這糾葛中雙方或有一方不懂何物為愛。
小沙彌隻是布道,李同光卻覺得這話在指自己。
李同光覺得好笑,雙眼冷冷,嘴角微勾,低聲平淡的話語裏卻是毫不掩飾的嘲諷:
“你一個小和尚,整日在這廟裏,講究根清淨,心外無物。你懂什麼是情愛?”
小沙彌卻不著急:“施主說笑了,小僧雖修心修身,卻也是人。是人便皆有七情六欲。
“哦?”李同光五分震驚五分好奇,語氣輕緩下來,挑眉道,“難道小師父你有心上人?”
小沙彌搖了搖頭,說道:“我雖沒有,但卻見過。情愛之事若真是到了愛這一步,便叫旁人也熱淚盈眶,為之動容。
“哦?”李同光示意他接著往下講。
“施主可聽過佛門弟子陸竹的故事。
“在下無知,不曾聽過。
小僧的語氣開始變化,帶了一些唏噓意味,緩緩道來:“佛門弟子陸竹,曾愛上一名女殺手。為勸其金盆洗手,不染殺戮,陸竹以其劍貫穿自己胸口,以命渡少女回歸人間煙火。嗬。”
李同光卻並未為之動容,言語冷酷,“小師父到底是住在深山寺廟的人,豈知外麵險惡?在我看來那和尚非要人家姑娘金盆洗手,才是強人所難!”
小沙彌被李同光噎住,不語。
“哈哈哈,我怎麼不知道同光你如此能言善辯?!”皇帝和貴妃已聽完高僧布道,出門時正好聽見小沙彌和李同光在講什麼佛門弟子陸竹的故事。
李同光忙作揖:“臣愚昧,故向小師父刨根問底。
一同到門口的還有那位身穿灰袍的高僧。
高僧神色溫和,對李同光道:“施主,這小徒兒並未說明。陸竹心懷慈悲,少女身世坎坷,所以所思所想所求不同。個人之事易改,他人之心難求。少女雖不喜殺戮,不喜漂泊,但多年心性難改,陸竹以命相抵,以求少女改看似為強改,實則為愛也。
李同光聰慧,思索了一會兒,道:“所以高僧的意思是陸竹之愛在於以己之命助推少女完成個人難以完成的夙願?”
高僧欣賞且滿意地點了點頭:“施主聰慧,正是。
李同光不禁思索:師父心中的夙願是什麼呢?
幫前昭節皇後報仇?
退隱江湖?
還是說和寧遠舟雙宿雙飛?!
李同光覺得自己無法接受第三個猜測。他是將軍,是殺手,可不是修心修身的佛門弟子。若真是這第三種猜測,那恐怕他的做法就是強求一個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