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夜遊(2 / 2)

烏篷船上地方有限,加之曹子建施展鬼眼異能時倒在櫓旁的漁夫又占去了好大一片,啟泰一時間竟是退無可退。慌亂間聽得艮垇傳來聲音叫自己喚百鬼出來禦敵,也不及細想,急念魂道諸般法訣召喚起來。頓時湖麵陰風陣陣,數百盞磷火幽幽現於啟泰身周,十數名鬼卒未等啟泰吩咐已是合身撲向站於船板前端的曹植。

曹植見啟泰來了幫手,也不交戰,冷哼一聲,轉身踏水遁逃。啟泰身邊的磷火卻又是一陣急閃,分出一半徑向曹植逃跑的方向追去。啟泰遠遠見到眾多磷火中偶有青芒躍起直刺曹植逃逸的身影,未幾便聽得曹植悶哼傳來,顯是受了創傷。啟泰不及高興,隻坐在船頭暗自壓驚回魂。

坐得半晌,啟泰起身到後艙探看漁夫情況,卻發現漁夫早已魂魄抽離而死,知是曹植鬼眼作祟,卻是無力救回。魂眼掃視下隱約可見漁夫的怨魂蜷於烏篷之下,未免日後漁夫借此船禍害生人,啟泰運起左手吸魂之力徑自插入漁夫魂體之中,隻見青光一閃,怨魂便即消失不見,而啟泰自己則感到一陣神清氣爽,魂力似是豐盈了幾分。

啟泰移過漁夫屍首放入艙中,搖櫓回至岸邊,拴緊船繩後,兀自離岸向湖邊小村行去。曹植雖已逃遠,啟泰卻仍不放心,依舊讓百鬼護在自己四周。好在百鬼磷火隻有深具靈氣之人方能看見,倒也不怕驚世駭俗,就是啟泰身邊總是陰風颼颼,未免有些嚇人。

啟泰找人問清漁夫家中情況後,徑用魂道法術抹了那人瞬間的記憶,這才潛至漁夫家中,留了三百兩銀票給孤兒寡母作些花銷,方才折身上路。

史載曹植葬於東阿魚山西麓,也即今朝東昌府境內,啟泰估計曹植若是受傷多半會潛回居所,故再次回到停舟之處,將漁夫屍身移至岸邊幹爽顯眼之地,又下了幾個禁製防止小獸啃食屍體後,這才駕船北行,由微山湖入昭陽湖再經梁山水泊,過黃河後經阿城至東昌府地界。

東昌府地處魯西平原,古運河畔,是座曆史悠久的重鎮,因位於古聊河西岸又名聊城。東昌城位置、布局狀若鳳凰,故素有“鳳凰城”之稱。

東昌始建於春秋,距今已有近兩千年曆史,《史記》中“魯仲連射書喻燕將”的故事便發生於此。東昌地處冀,魯,豫交界之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為大運河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

東昌境內風景秀麗、人文遺跡繁多,光嶽曉晴、巢父遺牧、崇武連牆、綠雲春曙、古秋鋪瓊、聖泉攜雨、仙閣雲護、鐵塔煙霏合稱東昌八大勝景。可惜此時啟泰急著追捕遁去的曹植,卻是無心遊覽。

曹植墓修於東阿城東南四十裏外的魚山西麓,始建於魏太和七年三月。墓室坐東朝西,依山營穴,封土為塚。從券拱墓門內往下看,可見一深不見底的水井,才高八鬥的曹子建棺槨便懸於井中。

墓塚右前方,有一高約一丈的古碑樓,門楣上刻“曹植隋碑”四個楷書大字。碑樓內有隋開皇十三年所立神道碑。碑樓西壁嵌有石刻橫批一方,上有洽陽九皋子讚揚曹植才華的七律一首。東壁嵌有一方豎碑,年久風化,字跡不清,僅能辨認碑冠“魏陳思王傳碑”六個小篆題標,估計當為敘寫曹植生平事跡的銘刻。

魚山不過一尋常小丘,高不足三十丈,每年清明時倒有大片柳葉魚循黃河不期而至,死後便打著旋圍於魚山腳下,再不肯順水而下。相傳這是洛神宓妃為祭奠曹植,清明時節給他送來的貢品。啟泰原本便知這個傳說,隻當是愚夫愚婦附會的美談,此時臨到魚山之前卻禁不住為之心頭惴惴,唯有握緊手中艮垇,再吩咐百鬼多加小心,這才循山道而上。

走過門樓外短短的“七步路”,啟泰終於來到曹植墓前。卻見墓前花瓣遍地,落紅之中靜立一人,卻是一名雲望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麵輔承權,環姿豔逸,儀靜體閑的婉約仕女。

起點中文網 www.cmfu.com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