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是最主要的資本化途徑之一,它通過把上市公司的資產以及未來收入證券化,使一國的資本供給大大增加。股票市場交易的是金融契約,是根據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來定價的。通俗地說,股票市場中的上市公司是以其實質上的公司資金與發展為基礎的。股票的交易價格是由這些公司股票的供求狀況決定的。由於股票代表公司所有公,所以股票的需求及價格反映了人們對公司未來贏利性的預期。當人們對一個公司的未來樂觀時,他們就增加了對其股票的需求,從而使股票的價格上升;相反,當人們預期一個公司贏利很少,甚至會虧損時,其股票價格就會下降。由此可見,股票的價格除了受供需的影響之外,主要是由其發展前景來決定的。而其發展前景又會影響供需。所以說,買賣股票主要以上市公司的實質資本總額與公司的發展前景為依據。
但是在中國股票市場上,因為交易內容的價值由對未來時預期難以確定,出現了股票是一個世界,股票背後的上市公司則是另一個世界,互相間沒有關係的現象。股票跟其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脫離了關係,人們對股票價格的估計不是以其代表的公司情況為依據,而是一味地博傻,真的把股市當成了一個賭場。
中國股票市場因為發展得比較晚,1984年新中國發行了第一支股票,在1990年才於上海、深圳兩地成立了證券交易所,股市開始發展起來。但是,一個正常的股票市場是以完善的法律製度為前提的。中國並沒有及時地製定機關的法律法規,致使許多上市公司造假上市,許多大股東操縱股市,最有名的就是2009年的五糧液造假案。
2009年9月23日,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通報了對五糧液案調查的進展:經初步調查,現已發現五糧液涉嫌存在三項違法違規行為,分別是未按規定披露重大證券投資行為及較大投資損失,並導致財務報表虛假記載;未如實披露重大證券投資損失,而涉嫌虛增利潤;披露的主營業務收入數據存在差距。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五糧液的行為,涉嫌違反了《證券法》第六十三條:發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須真實、準確、完整,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規定。
這家標誌型國有企業幾乎犯了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與企業管理的所有大忌。五糧液控股子公司向五糧液集團借款8000萬元,由亞洲證券委托理財,最後虧損5500萬元;2000—2002年,五糧液以關聯公司名義投入2000萬元進行證券投資,最後形成520萬元投資損失;此外,2000—2005年,五糧液投資1.3億元委托中科證券理財,2007年中科證券破產後,五糧液申報債權,2008年收回中科證券破產財產分配資金458.81萬元。但公司不僅未在財務報表中向投資者公開信息,反而虛增利潤,在證監會介入調查後一再表明問題不大,給深套其中的普通投資者造成了數十億元人民幣的慘重損失,同時給予自己的信用以致命的最後一擊。
據媒體披露,從2001年直到2004年,五糧液控股公司通過在成都證券的賬戶瘋狂自炒,除了申購新股之外均是五糧液自己的股票。數次大舉買入的時機均與五糧液的利潤分配方案推出時間相吻合,涉嫌操縱股價和內幕交易。上市公司操縱股價對資本市場公平原則進行了顛覆性的破壞,使市場秩序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