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商業銀行與中國黃金市場的發展(1 / 2)

◆商業銀行黃金業務發展曆程

◆商業銀行黃金業務現狀

◆商業銀行黃金業務的廣闊前景

1.商業銀行黃金業務發展曆程

1957年,新中國第一個黃金工業政策法規出台標誌著我國黃金管理進入了計劃經濟階段。在計劃經濟階段,國家將黃金工業納入統一的計劃管理,生產上成立了全國集中管理機構,流通上由中國人民銀行統購統配。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後,黃金管理模式也在逐步向市場調節轉型。1982年,國家對國內居民開放了黃金飾品零售市場,這是我國黃金商品市場的開端。從1993年黃金固定定價製度初步變為與國際價格接軌的浮動定價製度,到1998年人民銀行在深圳試辦寄售業務,再到2001年黃金製品零售業務由審批製改為核準製,中國黃金市場的改革隨著形勢變化逐步推進。

2002年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成立運行是中國黃金市場改革的裏程碑。上海黃金交易所的成立標誌著市場交易替代統購統配的過程正式完成,由此中國黃金市場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以此為契機,商業銀行成為黃金市場重要的參與者。

2003年11月,中國銀行推出“黃金寶”業務,開國內商業銀行紙黃金業務之先河,接著工商銀行“金行家”、建設銀行“龍鼎金”等產品相繼推出。

2007年7月,興業銀行成為第一家在全國範圍內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個人實物黃金業務的商業銀行。

至2008年,共有16家國內商業銀行參與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交易,商業銀行黃金交易量占比已經超過40%。

圖9.1.上海黃金交易所開業以來商業銀行黃金交易量占比

數據來源:上海黃金交易所,興業銀行

2.商業銀行黃金業務現狀

商業銀行在積極參與國內黃金現貨市場的同時,對於黃金衍生產品市場的參與程度也在深化。

2009年1月,在人民銀行批準上海黃金交易所向個人客戶開放采用保證金方式交易的黃金延期交收產品後,興業銀行成為國內第一家向個人客戶推出延期交收產品的銀行。

2009年4月,工商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和民生銀行成為獲得上海期貨交易所黃金期貨自營席位的首批四家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參與黃金延期交收和黃金期貨市場將會帶來市場流動性的增加,但是黃金衍生產品的保證金杠杆交易方式又對商業銀行的風險控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一般的投資者,商業銀行資金運作量大,並且市場投資經驗豐富,風險控製體係嚴密。商業銀行進入黃金期貨市場,增加了投資交易的渠道,能夠在現貨、期貨、延期等多個市場領域參與市場交易,實現跨市場、跨品種的套期保值、對衝風險,而且能夠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活躍交易,有利於促進國內黃金現貨和黃金期貨兩大市場共同發展。

興業銀行的黃金之路始於2005年:

2005年,興業銀行成為上海黃金交易所金融類會員,開始自營黃金交易。

2006年,興業銀行開始代理機構客戶黃金交易業務試點。

2007年7月,興業銀行全麵推出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投資產品業務(包括代理機構和代理個人黃金投資業務),成為第一家在全國範圍內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個人實物黃金業務的商業銀行。

2009年1月,在人民銀行批準上海黃金交易所向個人客戶開放采用保證金方式交易的黃金延期交收產品後,興業銀行成為國內第一家向個人客戶推出延期交收產品的銀行。

2009年4月,興業銀行成為獲得上海期貨交易所黃金期貨自營席位的首批四家商業銀行之一。

2009年8月,興業銀行向個人客戶推出白銀延期交收產品,成為國內首家可以全麵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鉑金和白銀產品的商業銀行。

2009年9月,國內黃金業務首個營銷品牌“興業銀行·金交所交易金”由上海黃金交易所、世界黃金協會與興業銀行強強聯手推出,“興業銀行·金交所交易金”包含的黃金白銀七大投資品種使得一站式超市投資模式在貴金屬市場得以實現。

通過多年的發展,興業銀行的黃金業務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2008年興業銀行在黃金交易所的黃金成交總量達到240.78噸,占到當年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成交總量的5.39%,位居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