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忽視了“老年病”(1 / 2)

清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生於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日(公元1760年11月13日),卒於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元1820年9月2日),享年61歲。他36歲登基,在位25年。

在乾隆帝17個兒子中,嘉慶勤奮好學,敬慎中庸。他說:“予六歲入學,習經書,十三學詩,十七屬文,書窗朝夕,行帳寒暑,幸無間斷。”嘉慶帝登基時各方麵已經成熟,由於時代和階級的限製,他一生沒有大的作為。他處在“康乾盛世”和“道鹹哀世”之間,扮演了清朝極盛而轉衰的皇帝角色。

但嘉慶帝文化程度較高,注重養生,性格中和,體魄強健,很少生病。嘉慶帝首先摒棄了乃祖雍正一心服丹藥、求長生的做法,而是注重身心的調養,特別是重視養心。他在《養心室記》中說:“夫飲食有時,起居有節,此養生之小道也;本仁祖義,誌道據德,此養生之大道也。明鏡不疲屢照,常使清明在躬,氣誌如神,臨民蒞政,庶免從脞之患。退朝燕居,遠屏聲色之娛。一念敬勤,四表光被,養心為平治之源。此予所昕夕自勉,不敢稍忽者也。”

在這裏,嘉慶把養生的內涵從注重飲食、起居和避免聲色之娛擴展到行仁義、講道德,以及為官必須勤政、廉政等領域,這不僅符合“知者樂,仁者壽”的儒家養生之道,也符合現代醫學對身心健康的要求。

按照中醫的傳統理論,一般來說養生之道主要包括節飲食、慎起居、調情誌、遠房幃等四個方麵。

節飲食,就是飲食要有節製,不要吃得太飽、太好,不要渾吃濫喝,以免傷了脾胃這個“先天之本”,而要注意粗細搭配,營養均衡,避免“病從口入”;慎起居,就是起居有常,注意天氣變化,防止感冒,克服懶散,鍛煉身體,保持精力充沛;調情誌,就是保持樂觀、通達,養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保持健康的心態;遠房幃,就是性生活要適度,不要貪戀女色,不要縱欲過度,保護好“腎”這個“後天之本”。縱觀嘉慶帝的養生之道,可以說同祖國醫學的養生理論相吻合,符合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養生要義,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為什麼嘉慶帝壽命並不算太長,隻活到了61歲了呢?從史料上看,這大概是因為他忽視了自己的痼疾,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體力,死於過度疲勞引起的心肌梗死,或過勞引起的心力衰竭。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下旬,嘉慶帝按慣例到熱河圍獵。七月十九日,皇帝一行自圓明園往北經湯泉,第一天抵達順義縣的南石槽行宮,二十日駐蹕密雲縣行宮,二十三日駐蹕喀喇屯行宮。二十四日,是前往熱河行宮旅途的最後一天。

一路上,滿漢王公大臣一般都騎著高頭大馬,隻有嘉慶帝坐著轎子。到了康熙帝賜名的廣仁嶺,看到蒼鬱的山巒林木和流水潺潺的小河,在轎中時而瞌睡、時而沉思的嘉慶帝,頓覺心曠神怡,急令“馬匹侍候”,“朕要策馬越過廣仁嶺”。皇次子綿寧和近侍太監都勸他坐轎,他哪裏肯聽。嘉慶帝跨上駿馬奔馳而去,把所有的煩惱都拋在了腦後。不多時,嘉慶便到了熱河行宮。由於跑了一陣馬,出了一身汗,被塞外的涼風一吹,便不覺感冒了。晚飯過後,嘉慶突然感到身體不適,四肢酸軟無力,胸口煩躁鬱悶,十分難受,尤其不能平躺。似睡非睡到半夜,感到全身發冷,冷氣從心裏直往外冒。他知道自己感冒了,便要了一碗薑湯,但喝下後仍不見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