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知識的生殖係統(8)(1 / 1)

知識群體的理想

作為四民之首的士,其期望和理想皆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而以聖人自期。

身、家、國、天下這個順序其實是等級倫序的合理推演。處於這種格局下的士,麵對的是一個親疏尊卑倫序網絡,每個個體不過是這種絕對的義務和絕對的權力分置網絡中的一個網點。站在任一個具體的網點上,身、家、族、友朋、國、天下一步步推演出去,其最高極致,乃是以天下為家的帝王。然而在層層等級倫序的剝離之下,個人一旦受挫,便從天下退而至國、至友朋、族、家,最後不得不退縮到一個絕對自我的軀殼中。

這也是我們傳統中最為強勢的儒、道體係強調的不同所在。儒家持進取態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道家則反其道而行之,反求諸己,以等級倫序的基始點為滿足,以逃避等級倫序的剝蝕。這兩種態度在帝國的士階層身上皆兼而有之,偏於“儒”者,以“道”為失敗之安慰;進於“道”者,以“儒”為反求諸己的參照。“達則兼濟天下”,無私無欲的崇高理想刺激著他們;“窮則獨善其身”,修身養性的高傲情操又支撐著他們。

正是在這種無可逃遁的等級倫序網絡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圖卷展開了。尤其是董仲舒經院化塑造的儒家學說,在天人世界的層麵強調等級倫序和道德訓誡,並使之本體化,“修齊治平”的核心也就更離不開等級倫序及其道德訓誡的規製。

修身是起點與關鍵所在,從等級倫序的任何一個中心出發,以此為核心而循環往複。《大學》所謂: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