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賈誼的這一段治學曆史,那麼,何以他觀察漢初分封王國形勢,立足點會如此之高,就是可以理解的了。這樣,我們也就部分地解釋了,年輕的儒生賈誼,何以能有很高的政治洞察力的原因。漢文帝受賈誼影響,常與賈誼長談,前已說過,不贅。
在春秋戰國的兼並過程中,作為在朝派的思想家的法家,為了使兼並而強大起來的國家不致再因分封而削弱,普遍主張廢除分封製而實行郡縣製,至秦統一天下之後,郡縣製與分封製之間還出現了一場大爭論,丞相王綰等人主張實行分封製,並具體提出秦始皇諸子應分封至燕、齊、楚等地為壬,廷尉李斯主張實行郡縣製,最後,秦始皇下結論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就是因為有分封的侯王。今天下初定,如再分封,是重新樹敵,天下會因此不寧。廷尉的意見對。”一語定乾坤,於是秦代實行郡縣製,分天下為三十六郡。①①《史記·秦始皇本紀》
然而,秦始皇的做法並未能穩住天下,其根本原因我們前麵說過,實為未能實行戰時體製向和平時期體製的戰略轉變之故;另外,過度的中央集權,一旦總的方針錯了,貽害麵非常廣而且極難糾正,也是一個原因,這也是此後長期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再重複出現的問題。因此,處於這一背景下的漢初政治家、思想家們,再看分封製與郡縣製的優劣問題,就有些微妙,而不可能似理論那樣純粹了。因為,事實上,秦代一旦發生農民起義,全國郡縣處處造反,假定有一些同姓分封王國作為屏障力量,秦皇朝之亡,絕不至如此幹淨利落。所以,秦末漢初的人們,看到周代分封而享國長久,秦代實行郡縣製而二世便亡,至少被弄糊塗了,他們的看法與後人的觀察,顯然不會相同。至少,郡縣製與分封製優劣的爭論,被擱置起來了。
這是說的理論問題,還有漢初的政治現實問題。秦末的形勢,是群雄並起,秦亡以後劉、項爭天下亦然。項羽入鹹陽時,分封諸王,以及劉邦滅項羽時,亦實行分封,都是因為各路英雄手上都既有兵權,又有地盤,天下是大家共同打下來的,隻能共享,形勢如此,不得不封。而且,劉邦之所以能被各路侯王共同尊為皇帝,還是出於,諸侯們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已經逐步受了劉邦的封,怕劉邦不上台,自己的王、侯地位不穩,這才共尊劉邦為皇帝。所以劉邦的分封諸王,實際上也不過是承認那些非嫡係部隊首領各人本就擁有一塊地盤的既成事實。也正由於異姓分封王是既成事實,因而也就不得不再分封若幹同姓王來牽製他們;在此以後,這才又把異姓王各個擊破,收其土地再分封給同姓宗室為王,並且斬白馬為誓日:“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誅之。”①①《史記·高祖本紀》這些,都是漢初形勢發展的必然趨勢,老實說,任誰也很難改變這一趨勢。
這樣,由於秦亡而未能顯出郡縣製的優點來的理論原因,以及秦末漢初群雄並起的實際原因,所以漢初的思想家們,如陸賈、叔孫通、蓋公等人,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誰也沒有宣揚過郡縣製,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曆史實證。
不僅如此,漢初的分封同姓王的製度,對於中央政權的穩定地掌握在劉姓漢高祖後代手中,還起了一種保證和保護的作用。我們隻要看呂後死後,大臣誅殺諸呂時的形勢,就可知道。其一,若非齊哀王起兵對諸呂造成威脅,在京大臣們誅殺諸呂就沒有那麼順當;其二,更重要的,若是沒有若幹劉姓分封王的屏障作用,大臣誅殺諸呂以後是否必然地迎立劉邦之後代為皇帝,實頗難料。事實上,在大臣們迎立代王劉恒(漢文帝)進京為皇帝時,劉恒及其分封國代國諸臣就曾經懷疑這是個騙代王入京的陰謀,宋昌力排眾議,其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