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1 / 2)

“南京觀音庵地處僻巷,庵堂和庭院很大,將財寶藏入這佛門之地,有觀音菩薩保佑,我看是相當妥貼的。我與淨安師太有緣,想她也不會不允。不過他們也得初一、十五吃素,求菩薩保佑平安……”

陳璧君母女一所,覺得確實是個好好主意,便決定抹煞行動。姑奶奶數歲大了,熬不得夜,便回房歇息,母女二人支開了黃媽,關上門清點起來。

先收藏名人字畫,古董玉器,珍珠翡翠,金銀首飾,然後把櫃中放的,床頭掛的,壁倉中藏的,夾牆中封的,地窖中埋的……統統集中清點,母女三入自己倒也嚇了一跳:家中這樣多奇珍異寶,真是價值連城,難以統計。金條、美鈔、日幣不說,最耀人眼目的是三個尺多高的赤金羅漢,百多個銀元寶;一隻宋雕羊脂白玉的九龍杯,一尺多高的杯身,上麵刻有九條龍,張牙舞爪,栩栩如生;另有一柄古劍,劍鋒寒光閃閃逼人,據說是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心愛之物。

還有,在古董櫃的緊鎖的小抽屜中,一個紫絨盒裝著一顆碩大的祖母綠。這是軍閥孫殿英從慈禧墓中盜出,送給汪精衛的。這顆祖母綠不但個大球圓,而且一分兩半,分開不顯光澤,合攏則暗夜中十步外毫發畢見。

此外,還有幾件稀世之寶,其中一隻貓兒戒指,早、中、晚能自動變色,宛如真的貓眼睛;一隻象牙雕龍船,一串祖母綠翡翠九連環,這些都是清宮內廷寶物。名人字畫有王石穀、倪雲林、唐伯虎、文征明及揚州八怪等的真跡,都是清東陵陪葬的元、明、清代的珍品……

這些內廷寶物,國之瑰寶,怎麼會到了汪公館的呢?其實,這事奇怪又不奇怪。汪精衛附庸風雅,雖無暇欣賞,卻極喜收藏,藉以誇耀。大凡竊國大盜,都是貪得無厭的,巴不得將全世界的寶物都搜刮為囊中之物。像賣國賊李鴻章,從19世紀60年代起,就憑借權勢,盡力收刮,大天發橫財。李家在蘇州、杭州等上百處地方開了典當錢莊,最後“有私產4千萬,以遺祖孫”,平均每年收刮白銀百多萬兩。這是題外話。

這麼多寶物,如何收藏昵?陳鐾君隻撿好的,次一些的都不要。精簡再精簡之後,還收了21大皮箱。皮箱都加上鎖,再裝進麻袋中,外表像是普通物件。

半夜過後,箱袋已裝妥貼。陳璧君和汪文恂抹著臉上的汗,坐在沙發上喘氣不止,心裏倒是踏實了許多。隻等明天姑奶奶去與淨安師太洽商妥當,一起運往觀音庵中收藏。

南京城羊皮巷,在一條小馬路的盡頭。晚清年間,這條小巷中有好意幾家店鋪和作坊,專硝各種獸皮,精製羊皮統子,賣高級皮貸。這裏製出的皮貨柔軟如綢緞,又輕又暖和,不回潮,不脫毛,是皮毛行業的上品,所以很有名氣,小巷也就叫“羊皮巷”了。不過,白雲蒼狗,滄海桑田,到抗戰對,百業凋零,這裏再也見不到白絨絨的羊皮統子了。居民們關門閉戶,街巷格外靜謐,街樹倒是蔥籠,不時有幾株夾竹桃從人家院牆上伸出頭來,寂寞無主地開著血紅的散花。

汪兆娥帶著陳璧君,提了些香燭紙錢,也不帶傭人,在小巷中七轉八拐,找到了觀音庵。

這座觀音庵座落在小巷深處,朝南有石條山門,門麵並不顯眼,如果不注意門楣上嵌有“古觀音庵”四字篆刻,還當是一戶普通人家。

相傳明代正德年聞,南京有一位布政使,膝下無兒,妻妾們向觀音求子,許下心願,如果天賜玉麟,當建廟塑像,香火不絕。後來果然一妾產下男孩,於是還願建了這座觀音庵,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經明、清兩代幾度修葺,已有相當規模。

汪兆娥領著陳璧君來到觀音庵前,用手推推黯舊的木門,門從裏麵閂著,輕淡的線香氣從裏麵飄出來。汪兆娥舉手打了幾下門環。

一個老佛婆開門一看,“啊呀,是汪姑太太來了,快請進,師太和小師傅在經堂上念經哩。”她又看看陳璧君,向汪兆娥說:“這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