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1 / 2)

汪精衛與黃複生入獄之後,陳璧君竭力營救。一天晚上,陳買通獄卒,給汪精衛傳遞了一封情書:“四哥如麵:千裏重來,固同誌之情,亦兒女之情也。妹之愛兄,已非一日,天荒地老,此情不渝。但此生已無望於同衾,但望死後得同穴,於願已足。賜我婚約,以為他年作君家婦之證。忍死須臾以待之,其當字覆許我也。”署名“冰如”。

生死未卜之際,汪精衛被陳璧君的摯愛感動,乃步清初顧貞觀寄吳兆騫之《金縷曲》原韻,填詞一闕,贈陳璧君:“別後平安否?便相逢,淒涼萬事,不堪回首。國破家亡無窮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離愁萬鬥。眼底心頭如昨日,訴心期夜夜常攜手。一腔血,為君剖。淚痕料漬雲箋透,倚寒衾循環細續,殘燈如豆。留此餘生成底事,空令故人潺愁。愧戴卻頭顱如舊。跋涉關河知不易,願孤魂繚護車前後。腸已斷,歌難又。”顧、吳是雲天高義,汪、陳是江海深情,都有令人心折處。

在這闕詞後,汪精衛還另書五字——“勿留京賈禍”,表達了他的殷殷關愛。在回信中,受到鼓舞的陳璧君徹底表明了心跡:“我們兩人雖被牢獄的高牆阻擋無法見麵,但我感到我們的真心能穿過厚厚的高牆。我將遵從你的忠告,立即離開北京,不過在此之前有一件事想和你商談。你我兩人已不可能舉行形式上的結婚儀式,但你我兩人從現在起,在心中宣誓結為夫婦,你看好嗎?”汪精衛自料必死無疑,有約如此,理應遵行不悖。他咬破手指,寫了一個紅紅的“諾”字,認同了陳璧君的方案。對此,曾有高人指出,陳璧君耍了心計,用情用得狡黠。這太扯淡了,生死關頭,誰還會打這種小算盤呢?

1911年10月10日,十八星戰旗插上武昌城頭。不久,清廷覆滅,汪精衛出獄,成為全國景仰的大英雄。陳、汪二人聚首上海。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就在這個月,汪精衛和蔡元培發表《告別京津同胞書》,汪離京返滬,正式宣布和陳璧君結婚。4月下旬,兩人在廣州正式舉行婚禮,陳璧君的伴娘是何香凝。其時,同盟會誌士齊聚廣州,公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犧牲一周年,因此汪、陳的婚禮辦得非常氣派,觀禮的人很多。

袁世凱上任後,聘請汪精衛為“高等顧問”,對於此等美差,汪精衛卻敬謝不敏,他還辭去了民選的廣東都督一職。汪和陳一心想去法國留學,對做官不感興趣。

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陳璧君出盡風頭。她不僅是僅有的婦女界與會三名代表之一,而且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開始步入政壇,還得到了孫中山的賞識。作為同盟會會員,她參加的一次美洲之行,在海外華僑中為國民黨籌資30多萬元,創辦黃埔軍校的經費因此有了著落。

1925年春,孫中山病逝於北京。同年7月,汪精衛當選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黨、政、軍大權集於一身。陳璧君也平步青雲,成了令人仰慕的“第一夫人”。

汪精衛主持廣東國民政府期間,蔣介石想與汪精衛義結金蘭。但陳璧君對蔣沒好感,特別擔心汪精衛千辛萬苦得來的大權被蔣輕易攫去。一次,她看到汪精衛在信函中稱呼蔣介石為“介弟”,便數落道:“你願意做他的把兄,我還不願意做他的把嫂呢!”汪精衛聽出了言外之意,於是順從夫人另行起草,所謂的“兄弟情分”就這樣被拋到了一邊。

馬路邊路燈暗淡,樹影幢幢。因城郊出現不明番號前部隊在行動,城中也有散兵遊勇持槍搶劫的事發生,商店鋪戶都緊閉大門,稀疏的行人匆匆來去。往日出門,前呼後擁,汽車成行,好不威風。今天一人踟躅街頭,陳璧君心中倍感淒涼。

陳璧君畢竟是個老於世故的人。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她似乎又有了當年協助汪精衛刺攝政王的勇氣,又有了長期進行國民黨領導工作的魄力,頭腦暫時冷靜下來。看來,日本是垮了,但蔣介石還在重慶,來不及趕到南京。日本人仍是持槍守衛著城門,南京城還控製在日本人手中。越是個真空時間,也是個絕好的機會,何不抓緊時間,來個緊急辦法呢?

想到此,陳璧君加快了腳步,向公館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