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叔同踏進上海的那一瞬間,他會想到什麼?他會想到自己將在這裏久久漂泊麼?他會想到自己將在這片天際裏華彩四射麼?他會想到自己的人生將從此與這座城市不期而遇、難分難解麼?也許,他會有異樣的興奮,異樣的憂鬱,異樣的輕快和異樣的沉重。也許,他會覺得此地風情似曾相識,十分的親切,前世緣定這一片繁華,今生再續這一場好夢。也許,站在上海十月的沉靜的溫和的陽光裏,秋風輕淡而安寧地吹過,那一刻,他會長長地呼出胸臆裏憋悶得太久了的北方氣息,同時向胸臆裏深深地吸進溫暖的南方空氣。

李家在上海有產業。李叔同和母親、妻子來上海,大約事先已有人為他們在法租界卜鄰裏賃下幾間屋子,供他們一家居住。日常用度,由李家在上海的櫃房支取即可。

才子天降,李叔同早已為滬上的天際積聚了太多的霞彩。此時的滬上,才人星繁,詩書風流,已經為李叔同的到來醞釀好了情緒,營造好了時空。李叔同甫登滬上,便在城南幽靜的一隅尋著心靈的憩園。

其時,華亭詩人許幻園與寶山名士袁希濂、江灣儒醫蔡小香等結成城南文社,以許幻園的城南草堂為唱酬之所,每月會課一次,且由許幻園出資懸賞征文。許幻園家富,思想新銳,詩文俊爽,一時為滬上藝界領袖人物。每月會課由孝廉張蒲友出題閱卷。張蒲友國學深厚,詩賦鹹通。

李叔同至滬即逢城南文社的會課,當即報名參加。李叔同首次課試文章思路清晰,感情充沛,辭采華美,文字書寫也頗見功力,清雅脫俗,深契張蒲友心懷,被評為“寫作俱佳,名列第一”。自此,文社諸友對李叔同的才華驚歎不已,傾慕有加。李叔同也有欣遇知音之感,心懷不覺為之大暢。

轉眼便到了1900年的春天。這一年的春天,對於李叔同來說,似乎格外顯得溫暖,格外顯得燦爛。先是和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張小樓同氣相求,惺惺相惜,結成了“天涯五友”。接著,應許幻園之邀,搬進城南草堂,與許幻園比鄰而居。許幻園騰出幾間上房,請李叔同一家來同住,還特地在李叔同書房的門楣上題寫“李廬”二字,並為之作記。“李廬”與客廳匾額“醿紈閣”相映成趣,也使李叔同從此添了“醿紈閣主”和“李廬主人”兩個別號。

城南草堂建於1897年春。當時的草堂所在,滬上繁華的風還沒有刮過來,尚保留著江南鄉野的濃濃氣息。草堂旁,一條小河清流潺湲,欸乃之聲不時滑過耳際。河上一彎小橋,苔斑蒼蒼,老舊得倒頗像是一條青龍臥在清波之上,隻是那“青龍”二字的石刻已經有些漶漫不清了。河岸上,楊柳依依,野花爛漫,群鳥唱答之聲悠悠揚揚。遠處,阡陌縱橫,農家的粉牆從四合的野樹間隱隱地漏出來,時見農人閑閑地走過,時聞雞犬之聲遙遙地飄過……時光仿佛靜止了,靜止得太古一般的素樸、安寧、潔淨、祥和。

許幻園築草堂於此,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因為“性耽靜僻,厭棄喧嘩”。草堂裏,更是“庭植雜花,當盛開時幽香滿室,頗得佳趣”。

李叔同一家入住城南草堂,直到離滬回津,一直居住於此。可以想見,李叔同的草堂生活,的確是大快心情,大慰平生。而最讓他契心合意者,卻是許幻園夫婦。

許幻園已經是一位高蹈的雅士,時人戲之為許仙,足見其行止之中是如何的仙風飄逸了。許幻園的妻子宋貞也是一位清雅脫俗的才女,善詩,善書,又善畫,因其母生貞時夢見仙人,故字夢仙。宋貞不特才情橫溢,更兼賢淑可人。仿佛是前世的緣分,宋貞與李叔同母親一見便情同母女。宋貞常常應李母之邀為其說詩評畫,李叔同母親則常常親自為體質病弱的宋貞煎製湯藥,母女倆互相給予對方以極大的溫暖和慰藉。李叔同與宋貞也是義同兄妹,李叔同總是親切地稱宋貞為大妹,稱許幻園為姻兄。宋貞也對義兄李叔同倍加讚賞,曾為《天涯五友圖》賦詩,其中一首盛讚李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