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傳家寶” ——尋訪原長汀縣紅屋區區委書記謝炳昌的人生足跡(2 / 3)

1934年農曆七月七日,謝炳昌出席在長汀十裏鋪召開的福建省黨代會。會上,張鼎丞就有關發展黨團員、擴大紅軍、鞏固農村革命政權、把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等問題,

作了重要指示。七月十五日,謝炳昌出任長汀縣蘇宣傳科科長(區委書記由林自招接任,組織部長由鍾漢元接任)。當時正值鬆毛嶺保衛戰前期,形勢十分緊張,經縣委緊急會議研究,謝炳昌於當晚調回紅屋區協助做好支前參戰工作。幾天後,謝炳昌因患瘧疾回家休養。一個月後回到縣蘇,因病體尚未痊愈,經縣蘇一再指示要求,謝炳昌留在紅屋區工作。後因國民黨大部隊突破鬆毛嶺防線,區蘇、縣蘇工作人員轉入敵後遊擊戰爭。謝炳昌與吳文標、楊勝標等人隨紅軍遊擊隊先後轉戰劉屋坑、河鋪、塗坊等地,在塗坊受到反動派四麵包圍,突圍到爛犁寮山區,以此作為秘密據點,堅持鬥爭。後因爛梨寮遭到白軍多次進攻,謝炳昌等人被迫隱藏山林三月餘。十一月十五日下午,團匪賴杉頭二率眾包圍謝炳昌等人藏身的塘犁角,在地下接頭戶項二嫂的掩護下,謝炳昌等人機智逃脫。直到1935年春,由家中親友湊錢聯名擔保,才得以返家,白天勞動生產,暗中聯絡革命同誌,等待機會東山再起……

見證曆史的“傳家寶”

作為向上級黨組織提交的申訴材料,謝炳昌的記述翔實,相關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與地方黨史的記載吻合。後代重新發現的三件遺物中,有一個由洋油桶鐵皮改製的方箱,長約60厘米,高約50厘米,

表麵已經生鏽風化,上麵的“亞細亞”字樣仍可辨識。一盞民國生產的“美最時”馬燈,也已經鏽跡斑斑。還有一根長約50厘米的短木棍,上麵布滿了疙疙瘩瘩的小樹瘤。棍子一頭嵌著鋒利的小鐵鉤,另一頭嵌著小小的鐵吊環。

謝炳昌的三孫子謝林財介紹:“父親謝石保生前告訴我們,主力紅軍長征後,國民黨反動派複辟實行白色恐怖,爺爺曾經把自己的入黨證、區委公章、個人私章、黨組織文件等用防潮油紙包好,裝在這個鐵皮箱裏,埋在祖屋附近小溪的山壁上。後來因為山洪暴發,溪岸塌方,鐵皮箱裏的資料全部衝走了,爺爺隻撿回來一個圧癟的空箱子。鐵皮箱修理好後,家裏用來裝老人的壽衣,和壽材放在一起,才得以幸存。爺爺當年走村串戶從事革命活動,打遊擊摸黑走夜路,這盞馬燈是他一直使用的物件,後來被閑置在家中的樓盤上。關於這根不知名稱的小手杖,父親生前一再叮囑我們,千萬要保管好,不能丟掉。父親說這是長汀革命先驅羅化成親手交給爺爺的接頭信物,爺爺隨身帶著,以做小生意為掩護,到各地聯係工作、傳遞情報,就是憑這根小手杖。當年我們年輕都不在意,沒想到父親把它藏在爺爺用過的鐵皮箱裏,老人用心良苦啊。

羅化成授予謝炳昌的接頭信物手杖

謝炳昌保存文件的“亞細亞”

鐵皮箱

謝炳昌戰爭年代使用的“美最時”馬燈

“父親生前為爺爺落實革命工作人員身份撰寫了很多材料,經曆了太多痛苦折磨,這些是爺爺生前親口告訴父親的,所以才再三交代我們要妥善保存。因為爺爺帶頭鬧革命,曾祖母被反動派開槍打死。爺爺的兩個女兒春香(六歲)、二香(四歲)被反動民團抓走賣掉,至今下落不明。家中房屋被反動民團縱火焚燒,鄉親們搶救出的一台老風車,至今還留有過火的痕跡。1930年,爺爺把19歲的親侄兒謝益金壽送去參加紅軍,任紅12軍34師戰士,1983年被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直到近年我們才知道,益金壽大伯是在湘江戰役中英勇犧牲的。和其他革命者一樣,我們家庭遭受了難以言說的苦難,但父親遺言告誡我們,爺爺的遺物要作為‘傳家寶’代代相傳。教育子子孫孫一切向前看,遵紀守法,與人為善,敢於拚搏,把自己的家庭事業搞好才對得起前人的犧牲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