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致富的起點是花錢(1)(1 / 3)

致富的起點是花錢。這是比爾·蓋茨的用錢之道,這是東方財富神話李嘉誠的致富秘訣,這是溫州商人起家的製勝法寶。會花錢才會賺錢——一個觀念與方法的新命題。花錢是手段.賺錢是目的。

作為父母,如果想讓孩子擁有財富,首先要教會他如何花錢,怎樣花錢才是最合理的。華爾街精英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不實踐著遙一原則。

花錢是賺錢的原動力

一個守財奴攢了一大筆錢,但從來舍不得花,有一天他幹脆把錢埋到了地底下。從此他不需要任何其他方式來消遣時光,因為想著地底下的那筆錢就足以讓他興奮不已。

那筆錢讓他興奮得越久,在他眼中就變得越重要,於是越舍不得花。

天長日久,由於他經常擔心錢財會被別人偷走,以致吃不好也睡不好,閑暇時就經常在那兒瞎轉悠。不久一個盜墓賊讀懂了他的心思,料定他轉悠的地下肯定有寶,等守財奴不在時便暗暗地把那筆錢財挖走了。

第二天清早,守財奴發現錢財被人破地而取,頓時發狠頓足,哭天嚎地,傷心得不想活了。一個過路的人動了惻隱之心,問他緣由,他餘哀未平地說:“有人挖走了我的財寶。”

“你的錢財是埋在哪兒被挖走的?”

“就在這塊石頭旁邊。”

“哎喲,都什麼年代了,又不兵荒馬亂的,何必把錢財埋到地裏去?當初你把它放到保險櫃裏還會有這事嗎?而且隨時取著花也方便嘛。”

“隨時取著花?天哪,難道我會貪求這一點點方便?‘用錢容易賺錢難’

這句話你總該聽過吧,我平時哪舍得動一張票子啊!”

過路人看出他是個吝嗇鬼,就笑著說:“既然你不想動用錢財,那就再埋塊石頭進去,把這塊石頭當成你原來的錢,那不是一樣的嗎?”

這個故事除了諷刺守財奴的吝嗇之外,還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故事中的過路人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如果站在經濟學的角度,過路人的話是頗有一番道理的。守財奴把錢財當做富有的標誌,卻忘記了錢隻有在流通中才會產生價值;失去了流通,不僅不能增值,反而還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

那麼埋錢和埋一塊石頭,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卡恩站在百貨公司的前麵,目不暇接地看著形形色色的商品。他身邊有一位穿得很體麵的紳士,站在那裏抽雪茄。卡恩恭恭敬敬地對那位紳士說:

“你的雪茄很香,好像不便宜吧?”

“2美元一支。”

“好家夥,那你一天抽幾支呀?”

“10支。”

“天哪!你抽多長時間了啊?”

“40多年前就抽上了。”

“什麼?你仔細算算,如果你不抽這些煙,攢下的錢都可以買下這幢百貨公司了。”

“這麼說,你不抽煙?”

“我不抽煙。”

“那你買下這幢百貨公司了嗎?”

“沒有。”

“告訴你,這幢百貨公司就是我的。”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這點毋庸置疑。不過,話又說回來,世上富翁們的錢可都是賺來的,而不是單靠省就能致富的,所以說賺錢比省錢更重要。

猶太人從小就被父母灌輸賺錢的理論,猶太父母會給孩子零用錢,讓他們自由支配,隻是告訴孩子想辦法讓錢變多;中國的父母給孩子壓歲錢,告訴孩子,把錢省下來,慢慢積累,積少成多,留以後買東西。

中國人喜歡存錢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所謂“存錢養老”和“存錢以防萬一”等傳統思想已經根深蒂固,而不像猶太民族存錢是為了投資。

麵臨新的機遇,我們應該學會花錢,學會把小錢變大錢,還要越變越大。錢放在那不動,它就是死錢,死錢能對我們起多大的作用呢?隻有讓它動起來,流通起來,理論上來講,資金流動頻率越快,增加得越多。

要學會花錢才會賺錢,有些人可能會賺錢,卻總是舍不得花,那樣你賺錢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是一個會花錢會賺錢的孩子講的故事:

有一回,爸爸給我一張2元鈔的零用錢,讓我自己去鎮裏玩。那時候,一本書都隻要2毛多錢。

我拿了這2元錢,帶著兩個小夥伴步行了10多裏路,來到了鎮大街上。怎麼花這2元錢好呢?小夥伴們都提出來去看俗稱“小人書”的連環畫。

為了節約開支,3個小夥伴圍成一堆看同一本書。那時候,看一本“小人書’’才1分或2分錢。所以,足足看到午飯時分,也才花了我1毛多錢。等到看得肚子咕咕叫了時,大家才想起來應該吃飯了。於是,又花了1元5角錢、買了3隻“年糕餃”來吃。吃完“午飯”後,手裏還有3毛多錢,心想幹什麼去好呢?不由想起大街邊上有一個講“評書”的地方,好像門票是小人5分,大人1毛。於是,就花了1毛5分錢買了3張兒童門票,又另外花6分錢買了3杯“薄荷茶”喝。3個小夥伴就在“評書”室裏聽了半天的“評書”。等到傍晚回到家裏,已經是兩手空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