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是庸馬。不管主人多少次揚起鞭子,它見到鞭影都毫無反應,甚至皮鞭抽打在皮毛上,它都反應遲鈍,無動於衷。隻有主人動了怒氣,鞭棍交加地打在它的肉軀上,它才開始察覺,順著主人的命令奔跑,這是後知後覺的庸馬。
“第四種是駑馬。主人揚鞭時,它視若未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仍毫無知覺;直到主人盛怒之極,雙腿夾緊馬鞍兩側的鐵錐,霎時痛刺骨髓,皮肉潰爛,它才如夢方醒,放足狂奔,這是愚劣無知、冥頑不化的駑馬。”
佛陀說到這裏,突然停頓,柔和地掃視著眾弟子。他看到弟子們聚精會神的樣子,非常滿意,繼續用莊嚴而平和的聲音說:
“弟子們!這四種馬好比四種不同根器的眾生:第一種人聽說世間有變化無常的現象,生命有隕落生滅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奮起精進,努力創造嶄新的生命。這就好比第一等良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
“第二種人看到世間的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無常侵逼,也能及時鞭策自己,不敢懈怠。這就好比第二等好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馳騁。
“第三種人看到自己的親朋好友經曆死亡的煎熬以及肉身壞滅,看到顛沛困頓的人生,目睹骨肉離別的痛苦,才開始憂慮恐懼,善待生命。這就好比第三等庸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膚之痛,才能幡然省悟。
“而第四種人當自己病魔侵身,四大離散,如風前殘燭的時候,才悔恨當初沒有及時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這就好比第四等駑馬,受到徹骨徹髓的劇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為時已晚。”
釋迦牟尼說法的時候總是顯得和藹可親,經常說一些弟子們熟悉、愛聽的事物。盡管他是在說教,但並不枯燥乏味,也不板著臉教訓人。為了使眾人能夠理解,他的說教總是深入淺出,用大量的比喻娓娓道來,弟子們都覺得非常親切。
一天,釋迦牟尼說法後,故意留出一些時間讓弟子們提問。有個弟子向他請教“不知者無罪”是不是真的。
對於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作了一個比喻:“現在有一把火鉗,它被燒得火燙,但肉眼卻看不出來。如果要你去拿這把火鉗,是知道它燒得火燙受害嚴重,還是不知道它燒得火燙受害嚴重?”
弟子想了想回答 :“應該是不知道它燒得火燙受害嚴重。因為不知道才沒有一點心理準備,被燙的時候就來不及采取防範措施。”
釋迦牟尼和藹地說道:“是啊!如果知道火鉗燒得火燙而去拿,就會心驚膽戰,深懷戒心,不敢絲毫大意,拿的時候不會用力去抓。如果不知道火鉗燒得火燙而去拿,就會用力去抓。可見並不是‘不知者無罪’,而是不知者受害最大。人類就是因為不明真理,所以才會在苦海孽浪裏翻騰沉淪。”
無知才會愚昧,有知才可以使人明智。人生苦短,生命可貴,我們應當為一匹明智的良馬,日益精進,馳騁不息。
一位信徒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於是向一位禪師請教,應該用怎樣的心態麵對困難。老禪師想了想說:“這樣吧,我來給你講個故事。”
一條山澗的西岸是懸崖峭壁,澗內水流湍急,打在岩石上衝起白花花的泡沫,發出震耳欲聾的吼聲。
四個旅客--一個盲人、一個聾子、兩個正常人來到了這裏,他們想要到對岸去。懸崖之間隻有一條鐵索橋,四人別無他法,隻能一個接一個抓住鐵鏈。慢慢攀爬過去。
盲人安全地過去了,聾子安全地過去了,還有一個正常人也安全地過去了,可另一個正常人卻因走在鐵索中間時腿發軟,不敢前進,最終掉進了河裏。難道正常人還不如盲人、聾子?
事後盲人說:“我看不見任何東西,不知道山澗的水什麼樣子,隻是緊緊抓住鐵鏈,像平常一樣地走了過來。”
聾子說:“我聽不見水流的咆哮聲,恐懼減少很多,隻注意不向下看,便安全地走了過來。”
而那個過了河的正常人則說;“我過我的橋,懸崖峭壁、水流湍急與我有什麼關係?隻注意踩穩抓牢就是了。”
老禪師語重心長地對前來請教的信徒說:“可見,那個失足掉河的正常人恰恰是因為他的耳聰目明。你明白該用怎樣的心態麵對困難了嗎?一顆平常心啊。”
一顆平常心可以克服一切困難,一顆平常心讓我們勇敢麵對生活。當然一顆平常心也可以裝滿我們整個人生。
粉壁朱門事甚繁,
高牆大戶內入山;
莫言山林無休士,
人若無心處處閑。
--唐·龍牙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