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回答道,“我對自己演講中的每個內容都有絕對的信念。我對自己的信仰充滿了熱情。”
這就是秘密所在。他對演講注入了滿腔熱情,所以才會樂此不疲。如果你做事時能夠集中心思、全身心地投入,那你也會覺得精力充沛、幹勁十足。相反,當你對生活失去興趣,感到前途一片迷茫和暗淡時,你常常就會覺得自己身心交瘁、精力不夠。
由於你的思想變得索然無趣,所以你即使什麼事都不做也會感到疲倦。其實,你完全可以使自己不累。你要培養自己對一些事物的興趣,並全身心地投人其中,鍥而不舍,持之以恒。
你要把自己從“缺乏興趣、容易疲憊、生活無趣”這種惡性循環中擺脫出來。你要有自己的追求,並為實現追求積極奮鬥。不要整天怨這怨那,而要想想自己做得怎樣;不要光等著別人去做,而要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如果你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外在行為上,那你往往就不會覺得疲憊。相反,如果你沒有追求的目標、沒有願意幹的事業,那你不疲憊才怪呢。沒有目標的引導和激勵,你的精力就猶如一盤散沙,越變越細,越變越沒有力量,乃至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你越把注意力集中於自己的身上,就越覺得自己的問題很大,越容易感到疲憊。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引發自己潛力、激發生活之愛的機會,這是走上成功之路的一大要訣。
一恒法師講過,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生來就對一切都不起勁的,他們活著就是為過日子。至於為什麼要過日子,他們是不去理解,不去追究的;另一種人是對一些事情很認真,很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費的人。然而,他們之中卻隻有一部分人能夠認真地去完成自己,而另一部分人卻始終拿不出力量來。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呢?原因在哪裏?
有些人比較堅強。他們自己很容易把自己燃燒起來,發出光和熱。而另一些人卻不然,他們自己是燃料,有發出光和熱的可能性,但是,他們自己不是火種。他們隻是木柴或煤塊,需要有火柴或打火機把他們點燃,然後,他們才可以生熱發光,而燃燒,而產生力量。絕大多數的人都需要火種,去把自己引燃,而自己缺少使自己燃燒的力。
於是,這“火種”就成為一些人成功的必需條件。找得到火種,他才可以燃燒;找不到火種,他就永遠隻是一堆冷硬的木柴或煤塊。
所幸,這“火種”並不難得。它可能是一部名人傳記,一本有啟發性的書,一部電影裏的故事,一個好朋友的幾句話,一位好老師的指引,一次愉快的旅行,一段神聖純潔的戀愛,或一些意外的刺激。
這些,都可能在適當的時機,引發一個人對學問或事業的熱情與衝力,使他由靜態的等待,變為動態的鑽研與追求;給他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使他多年的準備充分發揮,真正成為事實。
這“火種”可能自動地來,但多數時間,需要我們自己去找。
現在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有一天,洞山良價禪師問雲岩禪師道:“老師如果您老百年以後,有人問我您的相貌風姿長得如何,我該怎麼回答?”
雲岩禪師答道:“我不在別處。”
對此回答洞山禪師沉思不已。
雲岩禪師道:“良價上座對這種事情你可要加倍小心慎重處理。”
洞山良價禪師仍滿懷疑惑,不知道雲岩禪師為何如此提示他?難道問這種問題犯了什麼忌諱?
後來,有一次洞山禪師過河,看見了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突然醒悟到以前雲岩禪師對他說的話,於是便作了一首偈: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洞山禪師趕回到雲岩住的地方欣喜地說道:“老師不管什麼時候,就算經過千劫萬難以後,您的風姿道貌我已經知道了。”
雲岩禪師卻嚴肅地說:“我不在那時!”
洞山禪師立即領悟連忙說道:“不在別處,不在那時!”
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岩石上的,而其他的一切都顛簸在時間的波浪上。
有一個學僧道帕,一心向佛,但他苦心修行了十多年,始終悟不出什麼禪理來。眼看著師弟們一個個悟道出師了,而自己卻沒有多大的進步,仍是大俗人一個,不由得他心急如焚。
道帕心想,自己既不懂得幽默,頭腦又不靈活,所以入不了門。他不想再這樣苦苦修煉下去,認為不會有什麼結果,還是做個苦行僧算了。
於是,道帕打點好行裝,決定出去雲遊。臨走前,他來到法堂,向廣圃禪師辭行。
道帕跪在廣圈禪師麵前,說道:“師傅,學僧辜負您的教導,自從皈依在您座下,習禪已有10年之久,但卻始終悟不出一點東西來。我想,我實在不是學禪的料,因此,想到四處雲遊,特來向您老人家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