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習慣扔石子,窮人再也找不到那顆“點金石”了。一念之間,從收獲到失去,窮人的命運就這樣迅速地發生了變化。但到頭來,他所擁有的或許仍然是貧窮。
正覺寺西麵的樹林裏,一個老和尚正在給小和尚們解釋如何伐樹。他指出,要是你不知道那棵樹砍了會落在哪裏,就不要去砍它。“樹總是朝支撐少的那一方落下,所以你如果想使樹朝哪個方向落下,隻要削減那一方的支撐便成了。”他說。
小和尚們半信半疑。他們擔心,稍有差錯,會壓了自己。老和尚說:“你們可以從樹根向外在地上劃一條直線,我可以讓樹沿著劃線的方向倒下。”
老和尚朝雙手吐了口口水,揮起斧頭,向那棵巨鬆砍去。樹身底處粗一米多。
他的年紀看來已六十開外,但臂力十足。
約半小時後,那棵樹果然不偏不倚地倒在線上,樹梢離開大家都很遠。
小和尚們恭賀老和尚砍伐如此準確,老和尚似乎有點驚訝,但沒說什麼。
不到一個下午,大家已將那棵樹伐成一堆整齊的圓木,又把樹枝劈成柴薪。一位小和尚說:“師父,你真行。”
老和尚舉起斧頭扛在肩上,正要轉身離去,卻突然說:“我今天運氣好,沒有風。永遠要提防風。”
溪聲便是廣長舌,
山色豈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宋·蘇軾
佛光盈胸間
心中充滿佛光,則天明地明則心明。所以隻要我們心中裝有快樂、幸福,生活就會像月光一樣毫無保留地照在我們的身上,驅散我們心中的煩惱和憂愁。
垂暮之年的老和尚想在自己的有生之日,把自己的衣缽傳給一個能夠接任自己職位的弟子。可是在他眾多的弟子中,其中有三位的悟性極高。這讓老和尚一時很難選擇。
在一個月色清明的夜晚,老和尚感覺到自己的壽命可能即將終止。也就是該到他決定繼承人的時候了。於是他叫來那三個優秀的弟子,分別給了他們三個一枚銅錢,吩咐他們各自出去買一樣東西,看誰買的東西既便宜又能塞滿禪房。
其中的兩個弟子聽到吩咐後就出去了,可是另外一個弟子卻端坐在老和尚身邊打禪,沒有行動。
不久,有一個弟子回來了。他告訴老和尚,他已買來了幾車的幹草,足可以添滿禪房了。老和尚聽後,搖頭整眉,非常失望。
接著,另一個弟子也回來了。隻見他從袖子中取出一支蠟燭,然後把蠟燭點燃。老和尚見狀,口念“阿彌陀佛”,臉上露出了非常滿意的神色。
這時,老和尚把目光盯向了他身旁的弟子。隻見那弟子起身,將銅錢還給老和尚,雙手合十說:“師父,我買的東西就來了!”說完他吹熄蠟燭,禪房一片黑暗,那弟子將手指向門外說:“師父請看,弟子買的東西已經來了--”
師徒背向門外望去,隻見東半邊天上,一輪滿月刹那間從地平線上躍出,冉冉上升。金色的月光照進禪房,禪房裏灑滿光輝,一片通明。
老和尚驚訝得半晌無語。禪房裏一時寂靜非常。許久,老和尚才問打禪的弟子:“你何以想到此法?”
弟子雙掌合十卑恭地說:“幹草固然能裝滿禪房,但卻使禪房不潔而黑暗,雖價廉而實平庸所為;蠟燭小如手指,不值一文,然燭光能充盈禪房,買燭者非上智而不能為也!”他沉吟片刻,神情肅穆,繼續道:“月光既出,玉宇澄清,月光可謂九天中最無價之物!月光為何物?月明則天明;天明則地明,天明地明則心明;然佛明四宇,佛明我心,可見月光乃我佛也!今我不取一文得到我佛,隻因我心中有佛光!”
老和尚聞言,脫下袈裟披在打禪的弟子身上……
淅淅風吹麵,
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
歲歲不知春。
--唐·寒山
定信如頑石
你應該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關注外在的行為,並且更好地融入到自己的事業中。你越關注外在的行為,越融入自己的事業,就越能擁有能量,保持精力旺盛。
善導大師在一天內連續作了七次演講,但是仍顯得精神抖擻,一點也沒有疲憊之態。
“師父,您作了七次演講,為什麼還不覺得累?”一位弟子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