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明心見性 (6)(2 / 3)

蟬翼堪為重,

流水實在輕。

風雨不知病,

何故恨春風。

--宋·陸遊

炷香增福

偉大人物,不是坐在高位上給人崇拜,禪者是從卑賤作業、苦役勞動中身體力行,磨勵意誌。儒者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佛教更是重視苦行頭陀,勞役曆練。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兒子裴文德,年紀輕輕的就中了狀元,皇帝封他為翰林,但是裴休不希望兒子這麼早就飛黃騰達,少年仕進。因此就把他送到寺院裏修行參學,並且要他先從行單(苦工)上的水頭和火頭做起。這位少年得意的翰林學士,天天在寺院裏挑水砍柴,弄得身心疲累,而又煩惱重重,心裏就不停地嘀咕,不時地怨恨父親把他送到這種深山古寺裏來做牛做馬,但因父命難違,強自隱忍。像這樣心不甘情不願地做了一段時間之後,終於忍耐不住,滿懷怨恨地發牢騷道:

“翰林擔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寺裏的住持無德禪師剛巧聽到,微微一笑,也念了兩句詩回答道:

“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

裴文德嚇了一跳,從此收束身心,苦勞作役。

雖然如斯,這也隻是充實福德因緣,乃屬世間有為法,若禪者炷香,心能橫遍十方,性能豎窮三際,心性能與無為法相應,當然“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了。

唐憲宗非常崇信佛法,迎接佛舍利入宮殿供養。有一天,殿中夜放光明,早朝時群臣都向皇帝’賀,隻有韓愈不賀,並陳“諫迎佛骨表”,斥佛為夷狄,觸怒了對佛教虔誠信仰的皇帝,於是被貶到潮州當刺史。

當時潮州地處南荒,文化未開,大顛禪師道行超邁,深為大眾所推崇。韓愈耳聞此地有一高僧,有一天,抱著問難的心情去拜訪大顛禪師。此時,禪師正在打坐,不好上前問話,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韓愈的不耐煩,於是上前用引磬在禪師的耳邊敲了三下,輕聲對禪師道:“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侍者的意思是說,你禪師的禪定已打動了韓愈傲慢的心,現在你應該用智慧來拔除他的執著了,韓愈在旁邊聽了侍者的話後,立刻行禮告退,他說:

“幸於侍者口邊得個消息!”

這一次韓愈不請開示了。時隔不久,韓愈仍覺得心中疑團不解,再度拜訪大顛禪師問道:“請問和尚春秋多少?”

禪師手拈著念珠回答說:“會麼?”

韓愈不解其意說:“不會!”

“晝夜一百八。”

韓愈仍然不明白其中含意,第二天再來請教。當他走到門口時,看到一位小沙彌,就向前問道:“和尚春秋有多少?”小沙彌閉語不答,卻扣齒三下,韓愈如墜霧中,又進入謁見大顛禪師,請求開示,禪師也同樣扣齒三下,韓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說:“原來佛法無兩般,都是一樣的。”

韓愈問春秋有多少,是立足於常識經驗,對時間想做一番計算,事實上,時間輪轉不停,無始無終哪裏可以談多少呢?在無限的時間、空間中,生命不斷的輪回,扣齒三下,表示在無盡的生命中,我們不應隻逞口舌之能,除了語言、文字外,我們應該實際去體證佛法,認識自己無限的生命,見到自己本來的麵目,尋找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永恒存在。

金山曇穎禪師,浙江人,俗姓丘,號達觀,十三歲皈投到龍興寺出家,十八歲時遊京師,住在李端願太尉花園裏。有一天,太尉問他:“請問禪師,人們常說的地獄,畢竟是有呢,抑是無呢?”

曇穎禪師回答道:“諸佛如來說法,向無中說有,如眼見空華,是有還無;太尉現在向有中覓無,手搘河水,是無中現有,實在堪笑。如人眼前見牢獄,為何不心內見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獄都在一念之間,善惡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無惑。”

太尉:“ 心如何了?”

曇穎:“善惡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後,心歸何所?”

曇穎:“心歸無所,如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時,歸於何處?”

曇穎:“未知生,焉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