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 出長北大(1)(1 / 3)

十年教育計劃

經過一個月的海上航行,1946年7月5日胡適回到上海。當時國民黨已經挑起內戰,國民黨軍隊與人民解放軍正在前方作戰,新聞記者便問胡適對國事的看法。對此他卻避而不談,隻說是離開祖國已將近9年,一切事都太不了解,須再學習學習。接著便是談他在海外的生活,宣稱近3年多以來主要精力都用在重勘《水經注》這個案子上。這個談話經記者傳播出去後,許多朋友知道胡適在弄《水經注》,於是自動將所收藏的《水經注》送給他去研究。胡適晚年回憶說:“此事傳開,在很短的時間,全上海所藏的《水經注》我都看到了。記者的報導猶如跟我登了廣告一樣。”

胡適這次回國,非比尋常,他下船時受到國民政府有關方麵的歡迎。當晚上海市長吳國楨舉行招待會為他洗塵。散會回家已是11點鍾了,這時才見到江冬秀。他在日記裏寫到:“9年不見她了。”

7月14日蔣介石在南京接見了他,並與之共進早餐,“席間相談甚歡”。下午出席國際聯歡社為其舉辦的盛大宴會。到會者有王世傑、蔣夢麟以及英國文化專員費慰梅,法國參事桂保,蘇聯文化專員弗拉德金等共100餘人。之後,胡適在南京又出席了各方麵的歡迎會。直到17日晚才回上海。20日應上海市文化、教育界名流的邀請,赴國際飯店出席歡迎茶會,席間發表歸國感想,他說:兩周來在京、滬兩地接觸友人甚多,大多均對現狀表示不滿,對時局表示悲觀。其實我國以一工業科學落後,社會組織不健全之國家,遭逢有史以來未之前見之8年艱苦抗戰,而希望一旦勝利後,即能恢複戰前狀態,實為不可能之事。並稱“我們文化界、教育界應當在5年10年之間咬緊牙關,盡力挽救和改善目前的局麵。如果我們自己先就悲觀,覺得世事不可為,那麼國事真更將令人悲觀,令人覺得不可為了。”講到自己,他說:我預備回來做一個教書匠。

7月29日胡適攜子祖望由滬飛往北平。在下機場時受到國民黨北平黨政要人李宗仁、蕭一山、吳鑄人,及北大同事傅斯年、鄭天挺、湯用彤等人的熱烈歡迎。當日對記者發表講話,宣稱:中國民主有了進步,新文學和婦女解放也有了進步。原來堅決反對白話文的胡先驌,近來為報紙寫論文居然也用上了10句白話,這是他歸國後的第一件最痛快的事。

胡適這次返平,下榻於東廠胡同北大宿舍。8月4日北大校友在蔡孑民先生紀念堂開紀念會集會歡迎他。之後又陸續有校友到他住處去表示歡迎。有一次,大約四五十位校友到東廠胡同去向他致意,表示歡迎。據一位參加者回憶說,當時大家都站在院子裏,胡適站在台階上。首先是校友代表致歡迎詞,稱讚他為“五四”新文學運動之父。而胡在致答詞時也很謙和地向大家問好。接著講了他出國當大使的經過,他說:開始他是不願去的,後來是傅斯年來勸說他。傅說,要是他有胡先生的地位和聲譽,他是願意去的。在此國難當頭的時候,他希望胡先生不要推辭。說得十分懇切,最後都流淚了。講到這裏,胡適很感慨地說:“孟真這一哭,使我非常感動,於是才下了決心答應政府出國當此重任。”從這件事,可看出傅對胡的影響力非同一般,而傅斯年對胡也一直是崇敬和維護的。

抗戰勝利後,傅代他出長北大,處理由昆明到北平的複員工作。這中間有千頭萬緒的行政工作要做,而且有許多人事安排問題,更是棘手,但這些傅斯年都辦下來了。為胡適就職掃清了道路。對此,傅很自信地說:“實在說這樣的局麵之下,胡先生辦法不如我,我在這幾個月給他打平天下,他好辦下去。”胡適性格軟弱,對行政工作缺乏經驗與裁斷能力,而有傅幫他打頭陣,他是非常感激的。因此在北大為傅卸代理校長職而舉行的茶會上,胡適對他一年來的辛勤工作頌揚備至。

胡適到任後,便積極為學年之開學而進行籌備工作。8月16日在鬆公府蔡孑民先生紀念堂親自主持召開了北大行政第一次會議,參加人員有校長、各院長、教務長、秘書長、訓導長、圖書館長、校醫院院長。該會在一個月裏就召集了16次。會議討論和研究北大的建製和設施以及教師之聘請等問題。總的說來,這幾次會議在教學方麵的重大決定有以下幾項:

①在文學院設立東方語言文學係;

②設立工學院,並請傅斯年、江澤涵、鄭華熾、馬大猷、孫承諤五教授為籌備委員;

③理學院生物係,改設動物學與植物學兩係。其次還通過了各係的教員名單。現將文理學院教授名單簡介如下:

文學院:

1.中國文學係:教授有羅庸(借昆明師院一年請假)、楊振聲、唐蘭、遊國恩、沈兼士、俞平伯、王重民、沈從文、孫楷第;副教授周祖謨。

2.史學係:姚從吾、傅斯年、鄭天挺、毛準、向達、沈剛伯、張政烺、鄧嗣禹、餘遜。副教授:楊聯升、韓壽萱、鄧廣銘。

3.哲學係:湯用彤、賀麟、陳康、鄭昕、熊十力、胡世華、張頤、容肇祖。

4.教育係:陳雪屏、樊際昌、邱椿、陳友鬆、齊泮林。副教授:張孟休。

5.西方語言文學係:袁家驊、馮承植、聞家駟、朱光潛、潘家洵、燕卜蓀、馬德良、王雲槐、謝文通、蒯叔平、俞大慎、EmpsonMeleavy。副教授:尤桐、王岷源、錢學熙、陳點元。

6.東方語言文學係:於道泉、季羨林。副教授:馬堅。

理學院:

1.數學係:教授有江澤涵、申又棖、樊畿、莊圻泰、程毓淮、許寶。

2.物理係:饒毓泰、鄭華熾、馬大猷、趙廣增、馬士俊、吳大猷。

3.化學係:孫承諤、錢思亮、袁翰青、馬祖聖、馮式權、顧敬心、曾昭掄、朱汝華。副教授:張龍翔。

4.生物係:張景鉞、殷宏章、吳素萱、汪敬熙、沈嘉瑞。副教授:徐仁、羅士葦。

5.地質係:孫雲鑄、王烈、王竹泉、裴文中、米士、楊鍾健、黃汲清。

以上所列,不過是根據會議記錄概而言之,其中後來有變動的就不詳述了。至於其他院係,因篇幅所限也如是。從上所舉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北大的教師陣容,比抗戰前增強了許多新生力量。這不僅是北大的寶貴財富,而且也是國家的一支強大的科技隊伍。胡適對此是盡了力的。接著他以校長名義聘請湯用彤為文學院長,饒毓泰為理學院長,周炳琳為法學院長,馬文昭為醫學院長,俞大紱為農學院長,馬大猷為工學院長,樊際昌為教務長,陳雪屏(後以賀麟)為訓導長,鄭天挺為總務長。這時北大除文理法三個學院仍保持外,又增加了醫、農、工三個學院,成為我國一個完整的大學。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準備後,北大終於在當年10月10日開學了,開學典禮在城南國會街北大第四院舉行。這年到校學生共計3500餘人。胡適穿著長袍馬褂在禮堂上講了話,他宣稱是“說幾句家常話。”於是首先回顧了北大建校以來的曆程:從戊戌政變(1898年)到抗戰結束48年來光輝的曆史。接下來是講他的理想。他說:“我隻作一點小小的夢想,作一個像樣的學校,作一個全國最高學術的研究機關,使她能在學術上、研究上、思想上有貢獻。這不算是個太大的夢想罷。”為達此目的,他特別強調學生要培養利用工具的本領,作一個獨立研究、獨立思想的人。他說,“你們大門上貼著歡迎我的標語,要求自由思想、自由研究,為什麼我要你們獨立,而不說自由呢?要知道自由是對外麵的束縛而言,不受外麵勢力的限製與壓迫,這一向正是北大的精神。而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不能獨立,仍然是作奴隸。並稱:學校當然要給你們以自由,但是學校不能給你們獨立,這是你們自己的事。接著他說,我是一個沒有黨派的人,我希望學校裏沒有黨派,即使有,也如同有各種不同的宗教思想一樣。大家有信仰自由,但切不可毀了學校,不要毀了這個再過多少年不容易重建的學術機關。最後他說,我56歲了,我才知道“活到老、學到老、活到老、學不了”這句話的深刻。於是他用南宋思想家呂祖謙的“善未易明、理未易察”這兩句話來警告大家。注意:“善”是不容易明白的,“真理”也是不容易弄清楚的。既然如此,當學生的,當老師的做好本職工作就好,不用去管社會上的事,不要去參與政治活動。胡適的講話表麵上是在貫徹他教育救國的主張,但實際上是幫了國民黨的忙,這顯然還是國民黨最歡迎的,但對革命來說卻十分不利,因此後來受到輿論的譴責。

同年11月11日,胡適與賀麟同行,從北平飛往南京出席國民黨召開的所謂製憲國民大會。這時他正在研究《水經注》,因此,常抱著善本《水經注》出入會場,說明他對這種會並不十分熱心。在大會上曾與朱經農等204人聯合提出“教育文化應列為憲法專章”的提案。旋即又與朱經農、章益等18人以教育代表的身份,向“國民大會”提出建議,請政府注意教育問題。他們在建議書裏宣稱:“教育為立國之本,亦為施行民主政治之基礎。當今憲法正在製訂之時,政府即將還政於民,尤賴教育之普遍推行。”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政府對於教育應延用專才辦法。

第二,政府對於教育應撥巨款積極辦理。

第三,政府對於地方教育應提早恢複縣教育局並大量補助。

第四,政府對於私人教育事業應盡力予以扶植補助。

第五,政府對於教育人員應提高其待遇。

第六,政府對於被占用之校舍應嚴切督責發還等等。

胡適等人抱著發展國民教育的良好願望提出許多改良措施,寄希望於國民黨政府。但蔣介石集團忙於反共內戰,對教育投資是不感興趣的,所以他們的建議,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

雖然如此,胡適仍一如既往,對發展我國科學還是滿腔熱情的。1947年他又向國民黨當局建議,以北大物理係為基礎,廣泛羅致人才,研究原子能,發展國防工業。為此,他向白崇禧與陳誠寫信,請他們將他的意思轉達給蔣介石。他在信中說道:“我今天要向你們兩位談一件關係國家大計的事,還要請你們兩位把這個意思轉給主席,請他考慮這件事。簡單說來,我要提議在北大集中全國研究原子能的第一流物理學者,專心研究最新的物理學理論與實驗,並訓練青年學者,以為國家將來國防工業之用。”接著他開列一份擬從國外聘請回國學者的名單,並闡述其計劃。他說:現在中國專治這種最新學問的人才,尚多在國外,其總數不過七八人,切不可使其分散各地,必須集中研究,始可收最大的成效,並稱現在歐美的學者:錢三強、何澤慧、胡寧、吳健雄、張文裕、張宗燧、吳大猷、馬仕駿、袁家騮等人,有的已接受北大聘約,有的答應來北大任教。因此他建議把北大作為原子物理的研究中心。人才羅致,由北大負責。至於此項研究與實驗,所須有之最新式設備,請從國防科學研究經費項下撥出美金50萬元作為研究經費。胡適的計劃說得倒頂好,但國民黨拿不出錢來也是枉然。

上述計劃失敗後,胡適還不甘休,1948年他又到“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去活動,結果得到“中基會”25萬美元的捐款,作為幾個大學的複興經費:北大10萬,中大、武大、浙大各5萬。當時北大決定不分散此款,把它全分給物理係,作為建立現代物理學之用。吳大猷這時正在美國,胡就請他與吳健雄商量,在國外購買所需之設備。但由於國內形勢急轉直下,國民黨所進行的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由於不得人心很快被人民解放軍擊潰了。在這種形勢下,胡適的科學計劃又落空了。他感到很失望,後來回憶說:“不幸這個好夢絲毫沒有實現,我就離開北大了。1949年2月我打電報問大猷此款已花多少,買了多少東西。回電說,因為計劃很周到,10萬元尚未動用。我就把這10萬元還給中基會了。”(《胡適的日記》1962年2月5日)這件事就這樣的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