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推薦序:從承認我們的錯誤和無知開始(1 / 2)

何帆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所長助理、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金融危機、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是當前全球經濟麵臨的三個重大挑戰,也是管清友博士這本新書的主題。

2006年年底,在美國南部的一些地方,房地產價格就已經出現下跌。那時候,我們以為這不過是美國局部地區的房地產危機。但是,我們錯了。2007年年初,美國專門發放房地產貸款,尤其是次級貸款的一些金融機構紛紛倒台。那時候,我們以為這是由於盲目地給信用等級較差的次級貸款者發放貸款才造成了次級貸款危機。但是,我們錯了。2007年8月,歐美各國的央行聯手向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至此,我們已經可以準確無誤地判斷出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到來了。但那時候,我們認為,這不過是美國的危機,風暴的中心距離中國還遠著呢。但我們錯了。2008年9月7日,美國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產保護;9月16日,美聯儲授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向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AIG提供緊急貸款。金融市場急劇惡化,一場金融危機突然演變為經濟危機。那時候,我們還沒有反應過來,金融海嘯就已經登陸中國。2008月第四季度,中國經濟急轉直下。中國的企業家也開始驚恐起來,好像燈突然被熄滅了,大家都感到前途一片黑暗。可是,我們錯了。2008年年底至2009年年初,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反彈,但大部分人對此仍然不敢樂觀。結果,我們又錯了。2009年年中,經濟反彈已是板上釘釘,中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而且越來越好。於是,我們以為,那場似乎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中國經濟虛驚一場,而且浴火重生。這一次,我們會不會再錯呢?

中國連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加上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比如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結果,能源安全的問題開始逐漸凸顯。20世紀90年代,當中國的經濟學家討論宏觀經濟的時候,世界市場上能源價格還是一個幾乎無關緊要的因素。但我們錯了。在短短幾年之後,中國因素就已經成了全球能源市場以及初級商品市場上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2008年,全球石油價格一路飆升,到7月份已經升到147美元每桶的曆史峰值。那時候,我們相信油價很可能還會漲到150美元,甚至200美元每桶,很多企業加緊囤油,在期貨市場上做多石油。

結果,我們錯了。油價從147美元,暴跌至35美元每桶。我們感覺抄底的時候到了,中國企業開始大量到海外買油田,以為這樣就可以解決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

這一次,我們會不會再錯呢?和油價類似,中國幾乎在所有的原材料和初級商品市場上都處於被動局麵。2008年,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鐵礦石的價格急劇下跌,中國的鋼鐵企業紛紛違約。2009年年初,主持鋼鐵價格談判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堅持認為中國的鋼鐵產量受到巨大衝擊,對鐵礦石的需求會減少,因此要求鐵礦石的價格下降40%。但是,2009年全球粗鋼產量下降了21.5%,中國的粗鋼產量卻增長了13.5%。我們的預測錯得離譜。於是,中國進口得越多,鐵礦石的價格就漲得越快。我們還會繼續錯下去嗎?

20世紀70年代,預測全球氣候變冷一度成為主流,但是,短短三四十年的時間後,人人都開始討論全球變暖。20世紀70年代“能源危機”的時候,美國核能政策委員會和福特基金會提供了兩份重要報告,分析未來的能源和環境問題。但在第一份長達400多頁的報告中,隻有兩頁談到了二氧化碳,在第二份長達600多頁的報告中,隻有十處提到了二氧化碳。如今,突然之間,人人都在談論二氧化碳、低碳。我們會不會還忽略了更重要的東西呢?過去,我們不知道洋流在熱的傳播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也不知道雲能反射進入的輻射和吸收逸出的輻射。現在,還有多少重要的東西我們仍然不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