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賓對女性主義的性別研究做過一個很高的評價,她說:20世紀60年代,重要的社會階層分析範疇大多被認為包括等級、階級和種族。女性主義的偉大貢獻之一是將性別引入了社會階層範疇中。(巴特勒、盧賓,487)女性主義的性別研究認為,所有過去的社會分層研究,如對階級、少數群體、種姓製度的研究,都與性別研究有相似之處,但都不能充分地界定婦女在性別體係中的處境。性別與過去常用的分層研究範疇——階級、種族、等級、種姓等——相比是一個新的範疇。要係統地分析人們在性別分層中所處的地位,需要引入性別分析這個新的概念。
對於性別不平等的起源,女性主義學者做過大量的研究。下麵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些關於性別不平等起源的理論假設:
女性主義對解釋男權製形成原因的最早嚐試是米切爾在其名篇《婦女:最漫長的革命》中提出的四原因理論。她提出,男權製的形成有四大原因:一是生產,二是生育,三是性生活,四是子女的教育。婦女生育後需要脫離工作休息一段時間,生兒育女、操持家務已經成為女性的天職。但是隨著避孕術的出現,“生孩子不再是婦女唯一或首要的天職,而是可以有選擇的”。( 米切爾,19-21)
米切爾認為,不能將婦女地位的四大因素分開來考慮:它們形成一種特殊的相互關聯的結構。當代中產階級家庭可以看作是包括在生產(男性世界)之中的性、生育與社會化功能(婦女世界)的三位一體——嚴格地說最終是由經濟決定的結構。將婦女排除在生產(人類社會活動)之外,並將她們局限於家庭之中,局限於家庭每一功能的自然部分之中,這是把婦女看作自然存在這一現代社會定義所產生的根本原因,因而,任何解放運動的主要鋒芒應集中於經濟因素——婦女完全進入公共產業部門。隻有改變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上述四大結構,婦女才能真正獲得解放。如果隻改變其中一個結構,則會被另一個結構的加強抵消掉,結果隻是改變了剝削的形式。(米切爾,31-38)
米切爾的觀點被批評為本質主義的,因為她把性別壓迫製度的出現歸因於女性的生理與男性不同所導致的社會勞動分工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