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人婚後與娘家的聯係可以觀察到,在普遍實行的從夫居製度中,女係親屬處於什麼樣的地位,男性權力又強大到什麼程度。從後村的情況來看,女人出嫁後與娘家的聯係還是很多的,娘家對新建立的夫妻關係並不是無關緊要的。

盡管如此,從親屬間來往密度可以看出,無論城鄉,家庭中男係親屬的重要性都超過了女係親屬,在農村更占到全部親屬交往的六成以上。這是中國家庭男權製殘留的另一個反映。雖然人們的交往中男性親屬的比例還是超過女性親屬,但是女性親屬的比例也不算太低,在三、四成的水平上,而在城市,這個比例已經接近一半。

從可以看出,家庭主要與女係親屬來往的比例低於主要與男係親屬來往的比例。城鄉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在城市,無論是生產互助、生活照顧還是經濟支持方麵,家庭與男係親屬的來往大約五成半,而與女性親屬的來往大約四成半,相差約10個百分點;而在農村,與兩性親屬來往的差異要大許多,與男性親屬的來往大約六成半,與女性親屬的來往約三成半,相差約30個百分點。在農村,親屬交往的各項內容當中,與兩性親屬交往隻是在經濟支持一項上差距較小,但是也相差在10個百分點以上。

大多數後村的已婚女人都與娘家保持密切聯係,這種聯係還有越來越密切的趨勢。盡管如此,女兒與娘家的關係無論親近與疏遠,跟兒子與父母的關係還是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是親戚關係,後者是一家人的關係;前者是外部關係,後者是內部關係。這一點由農婦鍾的話表達得非常準確,她說:

十天半月看一次,買點水果、點心、雞蛋,給拿過去。閨女回娘家,娘家人說是來親戚了,要是小子去看他娘,人們都認為這是一家人看一家人。這就是區別。

農婦鐵解釋為什麼自己比較少給父母錢:

給父母錢,但是很少,因為女兒給父母的錢,最後父母都給了兒子。我十天看父母一次。

在後村,兒子女兒跟父母家的關係有個一般的分工:兒子給糧食,女兒給點零花錢,好幾位農婦都提到了這個規則:

生:兒子給糧食吃,女兒給零花錢。一個來月看一回父母。

燈:跟娘家村挨著,常去。兒子給糧食吃,閨女給個零花錢。

民:出嫁後常回去看老人。不給錢,給買吃的用的。兒子給糧食。十天半月一次。

菊:出嫁後,有時候給父母零花錢。兒子們給糧食吃,有的也給錢。要是老人自己種的有地,就不給錢了。老人要是把地分給了兒子們,就沒地了,當然也(向兒子)要糧食吃。俺每次回家都買東西,俺嫁在本村,幾乎天天往娘家跑。(指指身邊剛買的一籃雞蛋說,)這不剛給俺娘買的,一會兒送去!咱農村就是這樣,女兒給買吃的,給錢花;兒子給糧食吃。

臣:不用給錢。給買點水果點心就行。跟兒子差不多。兒子給糧食,也值不幾個錢。有空就去看,沒空就不去。

在所有人都有規律地(十天半月)回娘家探望之外,有些是給父母錢的,有些不給,但一定會買點東西,不可空手回娘家。

給錢的例子有:

鋒:常給父母錢,家裏吃的用的,也不少買。

東:出嫁後掙的工資,一部分自己留著,一部分給娘家。自己有了孩子以後,就不怎麼給娘家了。十天半月看一次父母。

平:給父母錢,一年給幾十塊錢就不少。平時買點吃的用的也就行了。

敏:俺光知道俺給,俺大哥出去的早,有時候過年給寄幾百塊錢。去年回來,給(老人)買了個彩電,得值一千來塊錢吧?二哥、三哥嘛(什麼)樣,俺就不知道了。在自己村裏教學,有空就回家。給買點東西,幹幹家務的。

明:給錢,一次給十塊、二十塊的。經常看。

來:常給父母錢,家裏吃的用的,也買不少。

起:年輕時,家裏條件好,常給父母錢花。我丈夫是高中畢業生,算是村裏的文化人,家裏有很多書。蓋的房也是村裏最好的,那時候我穿的衣服在村裏也是數一數二地好。一家人可幸福了。誰知道他半道上撒手自個兒走了。這個家也就敗了。

青:常給父母錢,一個月左右去一次,父母沒生兒子沒法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