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夢魂牽繞“葉兒粑”(1 / 1)

曹樹清:

川南,沿金沙江兩岸的大城小鎮鄉村,是承傳百年的著名食品——“葉兒粑”的故鄉,逢年過節,無論你走到哪裏,一陣寒暄過後,總有人請你吃“葉兒粑”。

宜賓樂山一帶,地處丘陵,氣候適宜,五穀豐登,“五糧液”名冠天下,而民間過年習俗,便是吃美食“葉兒粑”了。

少時便離開了故鄉。出門在外數十年間,“葉兒粑”令我夢魂牽繞。在外省工作的頭兩年正值自然災害期間,過著沒有“葉兒粑”吃的日子。一有機會我便極力向工友們述說葉兒粑的美滋美味。也不管人家是不是聽得懂。講述的過程,便是我一個人的精神會餐,因而樂此不疲。

“葉兒粑”因其形酷似小鴨兒的身段,小時候我們都叫“鴨兒粑”。自貢、宜賓、樂山一帶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做,除自己吃外,更是待客的佳品。家裏生活再困難,每逢我從數千裏外回家探親,母親總會想方設法買幾斤酒米(即糯米),做幾蒸籠葉兒粑給我吃。沒有這道美食,過年就不熱鬧了。

母親有世代相傳的手藝,她做的粑不硬不圯,恰到好處。葉兒粑的內餡是很考究的,甜的必須用上等蘇麻配製雲南正宗紅糖;鹹的必用坐墩肉切成顆粒加宜賓芽菜生炒,拌上花椒細末及香蔥顆顆,搓成團。必須用故鄉特有的碧綠色、豐腴肥厚的葉兒粑葉包好放進蒸籠,再用大火蒸熟,鮮香可口,難以忘懷。

不在故鄉的日子裏,時常念著小巷裏穿著白圍腰、挽著袖口、潔潔白白的老婆婆,她們都是做葉兒粑的高手;遐想著高高垛起的竹編蒸籠裏熱氣騰騰,老屋彌漫粑葉所散發的清香,便讓我回憶起兒時的溫馨,母親的偉大和慈愛,以及由此招來的欲望。在我離開故鄉的日子裏,在許多地方也遭遇過所謂“葉兒粑”的誘惑,他們也以“正宗”葉兒粑自詡,然而在我們這些數十年“正宗”葉兒粑食客麵前,隻能對其嗤之以鼻。因為誰都知道,沒有使用葉兒粑葉包裝的葉兒粑不能稱葉兒粑。而此葉,隻有川南一帶才產。

在省城,前些年,曾有一位故鄉人到成都開發這一美食,贏得廣大食客的嘩然,說是“味道好得不得了”。這家開在火車站西頭的一家大餐館兼營正宗的葉兒粑,粑葉是每天從宜賓運到成都的,做工也很考究,一時間“洛陽紙貴”。每天排隊等候買粑的人絡繹不絕,我等故鄉人聞訊而去,除了一飽口福,更多的是找回往日情懷。清香的葉兒粑吃在嘴裏,一片鄉音還撫平了思鄉的心緒。

一日,我見到了那位同鄉老板,提起葉兒粑在蓉城出盡風頭之事,他笑眯眯對我說:

“咳喲,格老子天天排隊這麼多人,打架雷吼的,有天一個買主買走最後10個粑,一個都沒剩,把後麵那位氣慘了,一狠心把手裏的高級水杯往地下一扔,頭也不回地走了……

唉,葉兒粑啊,還說什麼好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