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罷,馮將軍帶頭用嘴喊了起來:“砰乓……”於是全軍大叫“砰乓”十幾分鍾,算是放了鞭炮。這個故事多少帶有調侃的味道,有點像香港無厘頭喜劇,但從一個方麵揭示出馮玉祥節儉的性格。
那麼是不是說,所有的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都為軍費發愁呢?
至少有一個人不會為錢發愁,此人就是蔣介石。
蔣介石當年起家的時候,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做過金融投機買賣。
他曾經受過上海軍政府都督陳英士的兩百塊銀元,刺殺光複會領袖、浙江省都督陶成章。這一次蔣介石沒有親自動手,而是用這錢收買了殺手,在上海廣慈醫院行刺成功。從那時起,青年蔣介石就徹底明白了“殺頭的生意有人幹,賠錢的買賣沒人做”的道理,有錢可以讓人幹很多事,不管這些事是正義的還是不正義的。
蔣介石之所以不為軍餉發愁,是因為他有特殊的頭銜--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中山艦事件”之後,蔣介石取得了絕對軍權,下撥給部隊的軍費完全由他支配,給哪個部隊不給哪個部隊,給誰多少,都是由他大筆一揮,聽話嫡係和親信多給,雜牌少給或幹脆不給。當時的國民政府財政部隻管掏錢,連財政部長宋子文也不知道蔣介石是如何支配軍餉的。
國民政府內的共產黨人吳玉章曾發出過質詢,要蔣介石報告軍餉是怎麼發的。催促了好幾次,蔣介石才派他的軍需處長出席會議報告了一下。結果這位軍需處長報出的也是一筆糊塗賬,算來算去,政府下撥的軍費與蔣介石的支出根本對不上賬,數百萬元說不清楚去向。
蔣介石對國民政府左派和共產黨聯合查賬的行為非常不滿,大訴冤屈:“自從北伐以來,不過多用了一千三百萬元,以這些錢買得了湘、贛、鄂幾省,走盡天下也找不著這樣便宜的事。你們還要說我多用了,真是太沒有良心了!”
吳玉章認為蔣介石是裝糊塗,他提醒這位總司令:“所謂多用一千三百萬元,隻是一個月的軍費。如果從北伐以來算起,軍費總數至少在一個億以上了。”
什麼錢該花,什麼錢不該花,蔣介石心裏最有數。
有一個科目的開銷,蔣介石是從不吝嗇的,那就是在軍隊內部培植親信。他對自己的親信出手闊綽,是大家公認的,有人指責蔣介石的這種作法與舊軍閥並無二致,當年袁世凱組建北洋六鎮時,駕馭親信諸將就是用的這種方法,花錢如流水,能不被“金彈”征服的人少之又少。蔣介石對待這些指責毫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
蔣介石格外垂青黃埔軍校的學生,這是他賴以起家的資本。僅黃埔同學會每月的開支達數千塊大洋,黃埔第四期的畢業典禮花了兩萬多塊大洋,蔣介石眉頭都不曾皺一下。黃埔軍校學生見蔣介石,都以叫他校長為榮。帶兵打仗的學生即使做了錯事、打了敗仗去見蔣校長,他最初也就是一頓大罵,罵完之後,氣也就消了,接著就會要問挨罵的這位學生缺不缺錢花?如果說有什麼需要,盡可開口要求;通常是罵得越凶,給的錢就越多,即使挨罵的學生不需要錢,蔣介石也要隨便給他一兩百元,以示拉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