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係大慶和大寨(9)(1 / 2)

改革開放,大寨煥發了新的青春活力。曆史證明,周恩來總結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大寨精神,不但過去有意義,而且今後仍然值得提倡

粉碎“四人幫”後,中國終於走上了實事求是,按照科學規律辦事的道路。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揭開了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新篇章。

1980年11月,中央轉發了《山西省委關於農業學大寨運動經驗教訓的檢查報告》,並加了批語。這個“批語”實事求是地從正反兩個方麵總結了農業學大寨的經驗教訓。“批語”一方麵肯定了“文化大革命”以前,“大寨的確是農業戰線上的先進典型。周恩來同誌所總結的大寨的基礎經驗以及這些經驗在全國的推廣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並且也肯定了“文化大革命”以來,“全國各地學大寨的農業先進典型絕大多數在生產上、建設上都是有成績、有貢獻的。同樣,大寨和昔陽縣的絕大多數幹部和群眾,在農業戰線上也做過貢獻”。

另一方麵又指出,“文化大革命”以來,“在山西省內推行大寨經驗的錯誤以及由此造成的嚴重後果,山西省委已經承擔了責任。就全國範圍內來說主要的責任,在當時的黨中央”。“在大寨和昔陽縣推行‘左’傾路線以及由此造成的嚴重後果,主要應由陳永貴同誌負責。這樣,就分清了是非、功過和責任,不但有利於進一步肅清農業戰線上‘左’傾路線的影響,更好地貫徹執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製定的各項農村政策,而且也有利於保護廣大幹部和群眾學習和貫徹執行周恩來同誌所總結的大寨基本經驗的積極性”。

應當指出,周恩來同誌總結的大寨精神,特別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不但過去具有普通意義,而且在今年改革開放中仍然是值得提倡的。

這裏還應當提到,偉大的已故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李先念同誌,他生前曾先後三次去過大寨。他在1992年6月21日逝世前不久即1992年5月4日,在聽了中國扶貧基金會負責同誌向他彙報說,一些貧困地區堅持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解決了溫飽問題時,李先念同誌說,這個經驗很重要,過去大寨搞的“海綿田”是很對的,獲得了增產糧食的效果,不能把好的經驗丟了。但是後來變成學不學大寨是對毛主席的態度問題,這就過分了。不能說大寨什麼都先進,什麼都得學,但是大寨治山治水、搞農田基本建設的經驗還是對的。

李先念同誌以上對大寨和農業學大寨的評說,言簡意賅,客觀公正,具有深刻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992年5月28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在山西省領導陪同下到大寨視察。在大寨旅行社三樓辦公室,朱`鎔基聽取了郭鳳蓮的彙報,並同有關人員進行了座談。

朱`鎔基說:“我這次是到山西煤礦進行調查,順便來大寨看一看。雖然看的時間很短,但給我的印象很深。大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治山改土、發展生產的精神,任何時候都是值得學習的,而且大寨應保持這種精神。大寨在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的同時,要更好地貫徹小平同誌南行談話的重要精神,把大寨的工作做得更好。”

朱`鎔基接著說:“我給大寨提點意見,供你們考慮。(一)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大寨的精神要發揚,但不可否認,大寨過去的一些‘左’的做法需要克服。(二)統籌安排,量力而行。鳳蓮同誌到江蘇、浙江、上海看了一遍,就看花了眼。各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的具體情況,都要從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大寨就這麼點家當,你所辦的事情也隻是那麼多,你搞得太多了,沒有一個重點,沒有一個計劃步驟,把攤子鋪開了,一件也辦不成,所以要統籌安排。你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多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特別是農民的素質如何,底子要清。所以,你不要全麵鋪開去搞項目,先搞一二個就行了,這也要有個秩序,我覺得首先還是要把農田基本建設搞好。你大寨就是靠戰天鬥地、治山改土起家的。(三)自力更生,眼睛向內。內因為主,靠你們自己的力量來幹,典型從來不是樹起來的,是幹出來、奮鬥出來的。外因給你創造一定的條件。現在的形勢與當時的形勢不一樣。過去一個副總理到這裏來,給你幾十萬、幾百萬是可以的。我現在一元錢也沒有,沒有這個權力。要靠自己來幹,強調自力更生,靠自身積累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