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作為國民經濟的“總管家”,周恩來更深切地感到實現石油自給的喜悅與自豪,1962年、1963年、1966年曾三次視察大慶。在短短的四年中,三次視察一個大企業,這在周恩來的總理生涯中還是較為鮮見的。
數萬名建設者用自己的汗水鑄就了一個讓共和國總理周恩來非常舒心的名字——大慶。第一次視察大慶,周恩來滿懷豪情地稱讚道:“咱們工人階級就是有力量!”
1959年到1961年,是共和國曆史上最困難的時期,又稱三年困難時期。為了渡過難關,必須調整經濟。中央在1961年1月正式通過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決定調整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比例關係,鞏固已經取得的建設成果,實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和手工業的生產,發展塑料、化纖等新興工業,提高產品質量,改善企業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
擺脫困境,調整經濟,就這樣成了六十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一個基本主題。對中國人來說,這無疑也是一場並不輕鬆的挑戰。
在挑戰麵前,最能看出一個民族的性格。正是在六十年代前期,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艱苦創業、英雄輩出的年代。
在千裏沃野的東北鬆嫩平原上,數萬名共和國的建設者用自己的汗水鑄就了一個曾經令中國人滿懷自豪的名字,一個讓共和國總理周恩來非常舒心的名字——大慶。
作為我國最大的油田,大慶為我國實現石油自給,徹底甩掉“貧油”的帽子,基本改變石油依靠進口的局麵,作出了特殊的曆史貢獻。大慶在艱苦創業中所體現的“鐵人”精神,曾經是一個時代中國人民的一麵心靈旗幟。
也許是作為國民經濟的“總管家”,周恩來更深切地感到實現石油自給的喜悅與自豪,1962年、1963年、1966年曾三次視察大慶。在短短的四年中,三次視察一個大企業,這在周恩來的總理生涯中還是較為鮮見的。
1962年6月21日,是大慶油田的建設者們一個興高采烈的日子。
這一天,他們迎來了他們為之奮鬥的共和國的總理,這也是大慶油田迎來的第一位黨和國家領導人。
上午10點半,周恩來和鄧穎超在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餘秋裏、康世恩等的陪同下,來到大慶油田。
一下火車,周恩來就和前來迎接的幹部和群眾代表緊緊握手。看著這些幹部和群眾一個個都穿著布衣和草鞋,周恩來滿懷深情地重複著一句話:“同誌們辛苦了!同誌們辛苦了!”
周恩來是頭一天晚上由齊齊哈爾乘火車到大慶的。在列車上,他聽取了餘秋裏和康世恩關於大慶油田會戰情況的彙報,一直到淩晨兩點多。
考慮到周總理一路勞頓,頭一天晚上又沒休息好,出了車站,康世恩就請示:“總理,還是先休息一會兒吧!”
周總理擺了擺手,興致勃勃地說:“不用了,時間不多,抓緊時間在大慶多看幾眼。”
周恩來與鄧穎超首先來到正在打井的1202、1203鑽井隊。他健步登上鑽井台,同工人們親切地握手問好。
一位值班工人兩手都是油汙和泥漿,見周恩來把手伸出來要與他握手,便急忙用手在衣服上猛擦。
“沒關係,我也當過工人。”沒等這位工人擦完,周恩來就上前一把握住了他的手,用力地抖了幾抖,風趣地說,“咱們工人階級就是有力量!”
接著,周恩來又和工人們拉起了家常,關切地詢問他們多大年紀、老家在哪裏、當了幾年鑽井工人、愛人接來沒有、冬天野外鑽井冷不冷、穿的工服暖和不暖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