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生活老偏方,處處幫大忙 (1)(3 / 3)

剛看文章開頭,我就覺得納悶,如今交通運輸這麼發達,怎麼窮也不至於要步行兩天兩夜啊?再往下看,原來這個年輕女子患有暈動症,隻要一坐車或坐船,馬上就會嘔吐不止、渾身乏力。這種煎熬不是一般人能體會的,對她來說步行雖然艱苦費時,但還算是相對容易的事情了。

所謂暈動症,是指人們在乘車、船或飛機時,車、船或飛機的速度忽快忽慢,加上顛簸震動,超出了內耳平衡器官的適應能力,因而產生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虛脫、休克等症狀,一般還會伴有麵色蒼白、出冷汗、心動過速或過緩等症狀。如果是身體條件本來就不好的人,又受到周圍汙濁環境的影響,則有可能加重或誘發此病。

暈動症一般隻在旅行途中發作,一般人出發前準備些止暈藥就足以應付,但對有些人來說,吃止暈藥根本於事無補。在這種的情況下怎麼辦?醫生也許會教給你一些緩解方法,譬如用冷毛巾敷在麵部和胸部上將症狀緩解;或者在出發前盡量不要進食,當惡心作嘔時,就找個地方盡情地吐吧,吐完後便會慢慢恢複。但是,這些隻是權宜之計,無法消除暈動症反複發作。

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交通工具,如果患有暈動症,出門就非常不方便。我有個朋友的女兒,職業為記者,幾乎每日都離不開交通工具,這對患有暈動症的她來說真是件痛苦的事情。她每次出差前都要準備暈車藥,即便如此,暈動的症狀還是無法消除。可憐天下父母心,朋友因此來找我幫忙。

聽了朋友的描述,我對他女兒的暈動症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大多數人在對吃暈車藥這個問題上一直誤認為是上了車或者登上飛機之後才吃藥,其實應該提前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服用才能起到最佳效果。並且暈車藥本身治暈動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根據朋友女兒的情況,我推薦了一個治療偏方,就是每次坐車或者乘飛機前半個小時,先用溫水洗幹淨肚臍周圍的皮膚,然後在臍部貼一片傷濕止痛膏;如果認為這不保險的話,還可以再貼兩張在雙手的內關穴上。這樣提前做好準備,暈車的症狀一般就不會再出現了。

為什麼要用傷濕止痛膏貼在內關穴上?因為中醫裏有句話叫做“公孫內關胃心胸”,意思就是說公孫穴和內關穴專治胃部、胸部的不適,對於暈車時的惡心、嘔吐、胸悶等症狀正好適用。在中醫學中,臍部又名神闕,它與脾胃有緊密的聯係,其經脈與任脈、督脈相關聯,因此敷臍療法乃中醫常用的一種止嘔方法。臨床上應用於懷孕後劇烈嘔吐、美尼爾病均有效。這兩種病引起的惡心嘔吐非常劇烈,相比之下,暈動症的症狀反而是小巫見大巫了!所以,傷濕止痛膏對暈車的人來說真是福音。

沒過兩天,朋友的女兒正好又要出差,這次她按照我教的方法貼了傷濕止痛膏。下了飛機後,她開心地打電話告訴我,說她這次一點事都沒有,神清氣爽,精神抖擻,真的是太神奇了!

暈動症患者如果一時找不到傷濕止痛膏,也可用創可貼,隻要貼對地方就行了。這個偏方主要還是靠穴位刺激,貼膏上的藥物隻是起輔助刺激作用。

您看,小偏方解決大麻煩,這不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打針輸液隱患多,小心得了靜脈炎

症狀:靜脈輸液後局部脹痛、硬結、紅腫

偏方:

①六神丸適量研磨,用酒或蜂蜜,或者用醋調成糊狀,然後均勻塗在靜脈炎的患部,用紗布包好並固定。一般每日敷2次,每次敷4個小時。 ②用土豆片或土豆泥外敷,2~4個小時更換一次。注意:敷藥後要定期往紗布上滴水,以保持濕度。

現在去看病,醫生往往喜歡給患者開吊瓶,患者本身似乎也對打針輸液很有偏好。究其原因,在於大多數人認為打吊針是見效最快的醫療手段。一項資料統計顯示:在中國醫院就醫的患者打針吊瓶率達到90%,而在外國隻有30%。患有靜脈炎的人越來越多,顯然跟中國人喜歡打吊針有關。

靜脈炎是因藥物刺激血管壁,產生局部血管及皮膚組織炎性滲出,或者吊瓶時手腳移動,使藥液滲出到血管外的組織而引起的一係列炎症。臨床表現是患肢有條索狀硬結,壓痛明顯,局部皮膚變紅、發腫、發熱、疼痛。一般來說,隻要用熱敷的方法就能治愈,如果希望見效更快、更好的話,也可以試試下麵兩個簡單易行的老偏方。

第一個偏方是六神丸適量研磨,用酒或蜂蜜,也可以與醋調成糊狀,然後均勻地塗在靜脈炎的患部,包上紗布再用膠布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