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黨錮之禍之象牙塔外,是流血的仕途(3 / 3)

不過漢靈帝剛即位的時候,年紀還小,沒有能力出來獨立地作孽,所以當時朝政就掌握在漢桓帝的皇後竇太後手裏。竇太後一個婦道人家,雖然可以臨朝聽政,但是畢竟不方便,就封她父親竇武為大將軍,陳蕃為太尉,協助她一起處理朝政。這個陳蕃,是當代的一位名士,典型的儒家人物。他十五歲的時候,閉關讀書。有個客人來家裏做客,一看這屋裏麵太髒了,就指責他:你怎麼搞得這麼髒亂差呀?怎麼也不打掃一下?你這是待客之道嗎?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我陳蕃堂堂大丈夫,從來不搞什麼大掃除,我要搞大掃除,就要掃除整個天下,我要把天底下那些肮髒的、汙穢的、醜惡的東西統統掃除幹淨,還人間一片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陳蕃這個人雖然在生活中不拘小節,但是他有道德上的潔癖,不可能容忍宦官就這麼胡作非為下去。

果不其然,陳蕃做了太尉以後,立刻聯合大將軍竇武,密謀用軍事手段鏟除宦官。但是陳蕃畢竟是一介書生,竇武是一個養尊處優的外戚,這兩個人都沒有實際領導軍事鬥爭的經驗和能力,不能夠當機立斷。而當時的宮殿裏到處都是宦官的眼線,所以消息很快就走漏了。要玩陰的、玩狠的,宦官可比陳蕃、竇武厲害多了,他們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殺死了陳蕃、竇武。然後照著上一次的黑名單,把李膺等人重新抓捕入獄,嚴刑拷打。最後李膺就死在洛陽城的監獄裏麵。宦官們還不肯善罷甘休,繼續擴大打擊麵,前前後後判處死刑的、發配邊疆的、終身禁錮的,有六七百人之多。這次法律事件,史稱“第二次黨錮之禍”。第二次黨錮之禍,又以儒家士大夫的全麵失敗而告終。

兩次黨錮之禍,暴露出了儒家士大夫的一個根本缺點:隻講道德,不講策略。這兩次黨錮之禍也標誌著作為漢朝正統思想的儒家思想徹底破產。從董仲舒以來唯我獨尊的儒家思想,在政治黑暗、小人當道的東漢末年,已經落伍了,過時了,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了。如何改造舊的儒家思想,創造出新的思想潮流,成為了當時的一個新課題。

陳蕃、竇武死的時候,曹操十四歲;李膺死的時候,曹操十五歲,剛剛進入太學。黨錮之禍發生以後,太學裏麵那早就已經是風起雲湧,太學生們“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太學裏麵的輿論也是一邊倒,紛紛支持黨人,反對宦官。現在來了一個曹操,宦官的孫子,那麼可想而知,曹操剛來到太學的時候,同學們都孤立他、鄙視他、唾棄他,沒有人願意和他交往。前麵說的這個宗承,作為一個儒家的名士,他不願意和曹操握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宦官和士大夫的勢不兩立,給曹操的仕途投下了濃重的陰影。出身宦官家庭的他要想在士大夫眼裏有個好名聲,進而讓社會名流舉薦自己入朝為官,簡直比登天還難。而此時,作為士大夫的死對頭,宦官們卻正把持朝政,作威作福。假如曹操投身宦官門下,憑借自己爺爺曹騰的名分,似乎更容易出人頭地、飛黃騰達。那麼,在這個關鍵時候,曹操將會如何抉擇?在敵意橫生的太學之中,青年曹操又通過什麼樣的特殊手段才能讓自己突出重圍、一鳴驚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