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親子問題(1 / 2)

問:我有個兒子特別調皮,你好好和他說一件事,他總是和你嬉皮笑臉的;如果我采用極端的方法,他又顯得很可憐。比如他把一樣東西藏起來了,我說你做得不對,應該拿出來與大家分享。然後我問他你認為自己做得對嗎?他說我做得有點對有點不對。我問他你對的地方在哪裏?他說我對的地方特別對;我問他錯的地方在哪裏?他說我錯的地方是媽媽不對。我都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他了。

李燕燕:你的孩子是很聰明的。他和你嬉皮笑臉是自我掩飾的一種方式,其實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承認錯誤。問題隻要沒有太嚴重,家長不必事無巨細,把細節化的東西搞得格式化。一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就像篩孔一樣,你的篩孔越細,將來承受的東西會越多,承受的壓力會越大;如果篩孔大能減少壓力的承受。所以如果不是原則問題,可以換個方式教育。你可以說:“媽媽知道你把這個寶貝藏起來是因為你珍惜這個玩具,但如果你把玩具拿出來和小朋友分享,他們也去買不是更好嗎?”但如果你指責他不對,一個4歲的孩子剛開始建立自主意識,剛知道你我他的分別,有了非常好的關係認知和建立;如果你讓他把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他的混淆起來,對孩子的成長教育不利。你的孩子和你嬉皮笑臉,說明他也在保護自己。

問:每次我們說孩子他都有很多的理由,而你用他的理由想這些事好像也蠻有道理的。

李燕燕:他的道理哪裏來的?是媽媽爸爸給的。如果大人總說道理,孩子將來容易走到過於理性的模式裏去。男孩本來就比較理性,如果再加理性的話,將來就決定了他做事的途徑,孩子性格的塑造其實這會兒挺關鍵的。

問:我特別想培養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去培養?

李燕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多說,對他就是一種強勢。他會覺得這是媽媽讓我去做的。如果小時候強勢語言多了,他就會對語言很淡漠,你講三句話等於講一句,所以對孩子你應給予足夠的信任。孩子對你嬉皮笑臉的時候你要先誇他有益的成分,他能聽進去你誇他的成分,也會明白不利的東西是什麼?他會自己去做修飾的。還有就是父母的楷模作用。過去孩子12歲逆反,現在可能八九歲就出現逆反;過去18歲就進入成熟期,現在要推遲到25歲;過去30而立,現在可能30才剛懂事。很多孩子提前逆反其實和父母的信任有很大關係。你老說他不對,而在學校老師也總是指出孩子的缺點,那我們的孩子什麼時候才能聽到誇獎呢?孩子嬉皮笑臉的時候其實已經知道自己有錯了,你再批評他就是抨擊他了。所以父母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良性的東西多一點,他將來就會用這些良性方式保護自己。

在精神分析裏,人有很多種防禦機製,是在自己實踐中感覺獲益後固定下來的自我保護模式。比如有的人會用憤怒來防禦,表達自己的強大;也有的人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也是一種防禦;這種方式也是對強勢的一種對應。

問:我想知道怎麼教會孩子講原則。我的孩子2歲5個月。你要他去洗澡他死活不肯去,洗臉不願意洗,衣服不願意換。

李燕燕:2歲5個月的孩子你怎麼講原則?這個原則是你成人的原則。心理學說人的能力有基礎能力和延續能力。基礎能力有13種,其中有時間能力,有愛的能力——包括接受愛和給予愛,還有耐心、交往、信任、自信、懷疑、榜樣、希望等能力,這些能力都是通過模仿獲得的。孩子生下來是有時間能力的,餓了就會哭,是胃告訴他的。如果一個嬰兒在饑餓時啼哭,總是得不到喂養,反複啼哭後給予了奶瓶,他留下的感覺就是:啼哭—無望—無奈,這也是他將來的模式,怎麼罵他都沒有用了。就時間觀念而言,包含著很多的能力在裏麵。如果你的孩子在什麼時間該做什麼沒有建立習慣,你可以用鼓勵的方式;每天定時,讓孩子知道這段時間要做什麼事情。你不要用髒了的概念,孩子不懂什麼是我髒了,兩歲的孩子還沒有延伸到自主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