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魏軍作戰的,不是秦軍,是秦國,秦人”。
兩句話概論了秦軍的慘烈,也概括了秦軍能夠和霸主魏軍戰平的原因:秦國上下一心,全軍死戰,寧死不退!
公叔痤接下來說的話,似乎就是一個伏筆,預示著以後的衛鞅會去離開魏國,去秦國發展:“想要在魏國伸展,小心說話。”衛鞅趕緊認錯閉嘴。
衛鞅和公叔痤被秦軍的氣勢鎮住了!但是那個敗家子公子卬還搞不清楚形勢,自以為是:
魏軍幕府內,眾人商議決策,衛鞅依據戰場形勢,進行理性分析:“秦國連年苦戰,國力消耗殆盡,軍糧不濟,兵器老舊,無力久戰!”所以他提出了“秋守春戰”的策略,秋天防守,籌備軍糧,等到來年春天,再發動進攻。這樣就能以最小的代價拖垮秦國,然後打敗秦軍。
而秦國這邊,情況和衛鞅說的完全一致,秦軍糧草告急,秦獻公派人去征糧草,要求八千旦卻隻征來了四千旦,櫟陽令護送糧草的部隊受到攻擊,雖然打退了敵人、保住了糧草,但是損失慘重,他自己又餓又傷,最後犧牲,留下一個牌子:民無糧可征。嬴渠梁看到,大驚失色,痛惜不已。
公子卬大放厥詞,隻要他統領魏武卒方陣,就一定能夠戰勝秦軍,滅了秦國,公叔痤受了魏王的壓力,交出了魏武卒軍權。
秦國這邊,嬴渠梁(就是後來的秦孝公)看著殘兵敗將的秦軍,又想起開戰時魏國的精兵強將和良好的裝備,他意識到了問題,魏國可以打持久戰,但是秦國已經是窮途末路,如果後麵因為戰鬥導致軍力大損,那麼麵對魏國的持續性進攻,秦國就連防禦都做不到了。於是冒險給獻公諫言退兵,獻公聽了大怒,贏虔也不同意,獻公在怒氣中降了嬴渠梁的官職。嬴渠梁痛心不已,但是卻無奈至極。
但是第二天,交戰情況卻不像公子卬說的那樣順利,魏軍雖然圍住了秦軍大將贏虔,但是贏虔的部隊武力值太高,根本耐他不何,整個魏武卒軍陣仍舊麵臨苦戰,秦軍這邊也是一樣,雙方都在苦苦支撐。就在這時,公叔痤派出手裏不多的主力協助公子卬,眼看贏虔就要失敗,秦獻公讓嬴渠梁支援,但是嬴渠梁卻瞅準魏軍的防守薄弱點,率輕騎兵俘虜了公叔痤。魏軍軍紀:主將有失,護衛皆斬。魏國騎兵迅速回撤,意圖救回公叔痤,嬴渠梁被包圍。麵對如此形勢,公子卬沒有下令奪回公叔痤,而是下令部隊繼續進攻,意圖俘虜贏虔,用贏虔來換公叔痤。秦獻公得到消息後大喜,並親自率領軍隊去救嬴渠梁。公子卬看到秦獻公親自出馬,命令弓箭手瞄準秦獻公發射了狼毒箭。秦獻公中箭,狼毒箭的巨大力量把他從馬上拉了下來,獻公疼痛不已,但還是咬牙砍斷了巨大的箭身。
嬴渠梁,這個改變了秦國曆史甚至改寫了整個戰國走向的哥們,在這裏,麵對一個身處戰地卻能打得周圍國家跪地叫爸爸的魏國軍隊麵前,卻占到了便宜,不得不說,真牛。
商鞅依據“秦軍食草”驚訝地發出“秦人可畏”的話,還得出了秦軍糧草不濟的窘境,理性分析能力很強,也正是這份理性,讓他後來去秦國之後改變了秦國,讓一個貧困交加,差點被滅的國家,成為了讓山東諸國膽寒的虎狼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