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小評《大秦帝國之裂變》第一集(1 / 2)

秦國,中國曆史上戰國時期的傳奇國家,能夠以一國之力吞滅六國,然後統一文字、度量衡、車道等,其強大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然而秦國的一統天下並不是一朝一夕達成的,從秦國的崛起到始皇一統,共有有六位君主,用古語來說就是:奮六世之餘烈。而這六世的第一個,就是秦孝公,從孝公起,啟用商鞅發動改革,“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諫逐客書》)而在此之前,也就是獻公在位的時候,卻並不是這樣的場景。

《大秦帝國之裂變》第一集,公元三六二年,秦獻公率二十萬大軍,攻打河西要塞少梁邑。魏國以公叔痤率兵二十六萬迎擊。秦獻公為什麼要發動戰爭?又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發動戰爭?這個事兒得從之前吳起的時候說起。在吳起的時候,訓練了魏武卒,戰力彪悍,曾經以五萬大軍打敗了秦國五十萬大軍,而秦國,也失去了河西之地。秦獻公一直想收複河西之地,而此刻,吳起早已不在魏國。

雙方第一次交戰:魏國方陣中的魏武卒率先發動進攻,秦軍見狀,先是遠程攻擊:射箭、拋石頭,接著,秦獻公見對方士氣稍弱便下令贏虔和子岸率領騎兵發動攻擊,衝擊魏武卒方陣。贏虔率領秦國騎兵衝進了魏武卒方陣,雙方你來我往各有死傷,戰事逐漸膠著,公叔痤見狀出動了長矛兵發起支援,秦獻公見狀親自率領部隊衝了上去。

戰鬥的勝負劇中沒說,隻是戰鬥過後,鏡頭來到了魏國,魏國軍隊在收拾戰場,衛鞅(商鞅)也在現場。商鞅看到秦國一個已死士兵的眼睛睜著,伸手強行把他的眼睛給合上,但手剛離開,眼睛卻又突然睜開,第二次又是如此,第三次還是如此,商鞅無奈,隻能放棄,商鞅寫下了幾個字:秦軍食草,秦人可畏。

公叔痤問他有何想法,商鞅激動地回答“赳赳烈士,天地難泯。”

秦軍軍人剛烈無比!

這第一戰,魏國就出動了名震天下的魏武卒方陣。魏武卒方陣,由魏國名將吳起建立,在吳起手上“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自此,魏國奠定了戰國初期霸主的地位。

魏武卒的戰力此刻不僅是七國中最強的,而且,魏國身處幾個國家的包圍之中,完全可以用“身處四戰之地”來形容,經常與其他國家發動戰爭,所以魏武卒的戰鬥經驗也非常豐富。

在這次戰鬥開戰之前,鏡頭給到了雙方的陣營,有一個很強烈的場景對比,魏軍裝備精良,士兵都是二三十歲的壯年男子,士氣很高,陣型有序,而秦軍則相反,少有鎧甲,大部分都是素衣,兵器看上去都很老舊,士兵中甚至還有小孩子,陣營很不規整。導演為什麼要安排這個場景?就是要體現出當時秦國的國力相比魏國差得很遠。

打仗,不僅僅靠人,還有軍隊士氣、糧草供應、武器軍備、法令統一等等等等,外貌氣勢上,魏國完勝秦國,魏國又出動了魏武卒壓陣,這麼一看,人們大都會想:這秦國還有打的必要嗎?直接認輸吧!

但是,就是這麼一場看起來已經注定了結局的戰鬥,卻大大出乎意料,秦國不僅戰平,而且魏國戰死兩萬,重傷萬餘,輕傷不計其數。

公叔痤也是個久經沙場之人,不禁吃驚,問道商鞅(這裏還是衛鞅):有何想法?

衛鞅回答,“赳赳烈士,天地難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