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沒了紀曉嵐,文辭方麵再無人能想紀曉嵐那樣與自己相和,有些失落。加上紀曉嵐做官這麼多年,從不擅權,也不結黨營私,文筆又好,心中很是不忍。不久就宣旨,赦免紀曉嵐的罪責,命他返回京城任職。
和珅見紀曉嵐居然又被乾隆帝召回了京師,知道了他在乾隆帝眼中的分量,也就不敢隨意打擊他。乾隆帝想編纂《四庫全書》,重新啟用博學多才的紀曉嵐。乾隆安排紀曉嵐任翰林院編修之職。不久,《四庫全書》正式開始編纂,紀曉嵐成為當之無愧的總纂官,和珅任《四庫全書》總裁。二人不得不開始通力合作。
此後十餘年間,紀曉嵐為了《四庫全書》,殫精竭力,絲毫不敢鬆懈。全書完成後,和珅在文淵閣中翻看,發現了一些抄錄有錯的地方。和珅這麼多年之所以沒出手,是因為乾隆給了紀曉嵐曆史性任務,自己不敢隨便治他的罪,如今《四庫全書》已經完稿,又想打擊這個宿敵。
和珅細心地把書中的錯誤一一抄錄,整理好後呈給乾隆,奏說道:“《四庫全書》的本意是為了體現大清的文法盛事,紀昀、陸錫熊等人故意漠然視之,視同兒戲,不認真校對其中的錯誤。”
乾隆對《四庫全書》也非常重視,見其中有這麼多錯誤,當然不滿。他當即命令紀曉嵐率人重檢《四庫全書》,重新把文淵閣的藏書校正一遍,陸錫熊率人前往沈陽,把文溯閣的藏書全部校正一遍,產生的費用全部由自己來支付。這個決定可害苦了紀曉嵐。
幾個受處罰的人中,陸錫熊到沈陽後不久,想到自己這麼多年把書完成,竟然是這樣的一個結果,最後悲憤而死。總校官陸費墀被免去所有職務,還得自己出錢把《四庫全書》所有的藏書都裝裱一番。陸費墀不久也因勞苦不堪而去世。好在紀曉嵐心態淡然,最後總算順利完成了任務。
此後,年老的紀曉嵐看到和珅深得乾隆寵幸,皇上屢次想拿自己開刀,就變得十分謹慎。紀曉嵐心中明白,自己的才學在乾隆麵前隻是閑暇時的消遣,和珅才是乾隆最信任的人,自己隻能暫時避一避。
一次,禮部侍郎尹壯圖得罪了和珅,被和珅陷害彈劾,紀曉嵐準備為他求情,不料卻被乾隆當場痛罵了一頓。監察禦史曹錫寶與紀曉嵐素來交好,他彈劾和珅的家奴劉全,被陷害革職,紀曉嵐再也不敢出來為他說話了。
其實,紀曉嵐和曹錫寶關係很好,他卻不敢與和珅作對,隻有寫了一首《題曹劍亭綠波花霧圖》,聊以言誌:
其一
醉攜紅袖泛春江,人麵桃花照影雙。
名士風流真放達,蘭舟不著碧紗窗。
其二
灑落襟懷壞壕身,閑情偶付夢遊春。
如何樂府傳桃葉,隻賦羅裙打動人。
詩中不曾明寫曹錫寶,為的是不讓和珅抓住把柄,但隱秘表達了同情之意。
在乾隆帝看來,紀曉嵐雖滿腹經綸,但畢竟隻是一個學者,而學者型的人缺乏經世之才,不可委以重任。所以,無論是有實權的軍機處,還是享有榮譽的內閣,都不會安排紀曉嵐與身其中。
嘉慶元年(1797年),內閣準備增補一名大學士,論資排輩紀曉嵐也夠了。但是太上皇卻繞過紀曉嵐而破格擢用董誥為大學士。董誥比紀曉嵐小十六歲,中進士也比紀曉嵐晚九年,乾隆就這樣一直不重用紀曉嵐。
乾隆曾經對劉墉、紀昀、彭元瑞、董誥幾個人評價道:“劉墉、紀昀、彭元瑞三人皆資深,墉遇事模棱,元瑞以不檢獲愆,昀讀書多而不明理,惟誥在直勤勉,超拜東閣大學士,明詔宣示,俾三人加愧勵焉。”可見,在乾隆的心中,紀昀雖然才學甚高,但施政能力不足,隻能做文學方麵的事,這在兩淮鹽引案中有深刻體現。
紀曉嵐一生在朝廷就做了兩件事:一是主持科舉,二是編修書籍。他曾兩次為鄉試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故門下學子甚眾,在文士中影響頗大。紀曉嵐主持修書的次數更多,先後做過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館纂修官、功臣館總嬖官、國史館總纂官、方略館總校官、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勝國功臣殉節錄總纂官、職官表總裁官、八旗通誌館總裁官、實錄館副總裁官、會典館副總裁官等。
紀曉嵐編修《四庫全書》期間,“自始至終,無一息之間”,其辛勞不言而喻,卻受益匪淺。紀曉嵐曾經寫詩《自題校勘四庫書硯》:
檢校牙簽十餘萬,濡毫滴渴玉蟾蜍。
汗青頭白休相笑,曾讀人間未見書。
《四庫全書》修成後,紀曉嵐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騎馬。紀曉嵐六十歲以後,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等事務,是教育和文化事業的一把手。
嘉慶親政後,立即將和珅處死,並重用紀曉嵐。紀曉嵐立刻上奏天子為曹錫寶和尹壯圖平反,並負責主持《四庫全書》最後一部分官修書籍的補遺工作,使這部巨著更加完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