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整治同僚順我者昌逆我者亡2(3 / 3)

和珅的這一舉動讓乾隆非常感動,不僅說中了乾隆的心思,而且讓乾隆對他和珅另眼相看,在乾隆看來和珅畢竟不同於—般的大臣,他能不計前嫌,心地寬廣,實在是難能可貴呀!於是,當即命福康安前去台灣平叛。與此同時,和珅卻又給福康安使壞。他向乾隆進言說,台灣路遠,行軍困難,後援難以跟上,所以派去增援的軍人在精而不在多。台灣現有近十萬大軍,林爽文之徒不過是烏合之眾,相信不日就會潰敗。於是,乾隆一一采納了和珅的建議,下詔命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前往台灣替代常青,督辦軍務,又諭令海蘭察為參讚大臣,護軍統領舒亮、普爾普為領隊大臣,各帶內宮侍衛等二十人前往台灣,調湖南、湖北、貴州等地綠營兵各二千人,以及四川兵二千人,增援台灣。

福康安接到這一命令,知道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心中不免大為不安。台灣與大陸隔海相望,糧草輜重難以補充;況且,島內賊匪眾多,地理地勢也不熟悉,實是一個難啃的硬骨頭,再加上增援的大軍由於和珅從中作梗,人數隻有6000人,實在令人為難。然而,君命難違,福康安隻好率軍出發,好在福康安軍事素質過硬,在台灣苦苦爭戰一年有餘,終於在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初五捕獲了林爽文,將他押解京師,台灣這才穩定下來。

乾隆見福康安擒住了匪首,非常高興,賜福康安黃腰帶、紫韁、金黃辮、珊瑚朝珠。同時,和珅因舉薦福康安平定台灣有功,賜紫韁,並封為“三等忠襄伯”。雖然和珅並未親臨戰陣,但乾隆還是感到和珅功不可沒,因大軍軍餉全賴他一人籌劃,特賜詩一首:

承訓書諭兼通滿漢,

旁午軍書惟明且斷。

平薩拉爾亦曾督戰。

賜爵勵忠竟成國翰。

福康安在台灣一年多,經曆了血雨腥風,多次出生入死才得此嘉獎,而和珅卻僅僅在後方調度就被封為“三等忠襄伯”,心中非常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從中也能看出和珅善於坐收漁翁之利的先見之明,不得不讓人佩服。

和珅才輸紀曉嵐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於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曆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禦賜碑文),故卒後諡號文達,鄉裏世稱文達公。他一生博覽群書,號稱“無書不讀,博覽一世”,以文采名滿天下,時人稱“天下第一才子”。紀曉嵐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書。

紀曉嵐才情非常,和乾隆帝常常詩文一唱一和,博得眾大臣的喝彩,留下很多佳話。

乾隆曾經屢次南巡,有一次途中經過泰山,率領群臣舉行封禪大典。乾隆帝率群臣在岱廟祭祀,恰好廟前正在上演梆子戲《西廂記》,乾隆帝向來喜歡聽戲。這次忽然靈機一動,想出一個絕妙上聯,就對群臣說:“朕想起一道上聯,諸卿可試對下聯:東嶽廟,演西廂,南腔北調。”

群臣紛紛叫好,可惜一時無法接對,隻有紀曉嵐緩緩對道:“春和坊,賣夏布,秋收冬藏。”春夏秋冬四季正應對東南西北四方,而且內容也非常貼切,紀曉嵐獲得眾大臣和乾隆的稱讚。

和珅自認為有文采,但總是沒有紀曉嵐文思來得快,所以常常對紀曉嵐心懷不滿。和珅與紀曉嵐你來我往,互相交鋒。

乾隆帝喜歡遊山玩水,封禪之餘,當然少不了遊玩一番。這一日,乾隆到了山東濟南府大明湖的遐園。這是濟南第一庭園,風景幽靜典雅。大明湖湖心有一座曆下亭,建於北魏,曆史悠久。乾隆說道:“這等風景佳絕之地,必定有曆代的文人騷客留下詩詞歌賦,哪位愛卿知道啊?”和珅向來會討好皇上,這次也立刻接口道:“皇上聖明,詩文自然是有的……”和珅其實也就是半瓶子水平,他一時忘了是誰寫過詩,隻好職務兩句搪塞過去:“這裏風景優美,天下聞名,有很多文人騷客都留下過詩文。”

乾隆見和珅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心中有些不滿。紀曉嵐在一旁娓娓道來:“詩聖杜甫曾在這裏寫過一首詩。杜甫到臨邑縣看望弟弟杜穎,經過濟南府的獅吼恰好碰上了北海太守李邕,二人素來交往甚厚,就在這個亭子與當地名士共謀一醉。杜甫詩興大發,當場賦詩一首。微臣早年曾經讀過《杜工部詩集》,裏麵有《陪李北海宴曆下亭》,詩曰:

東藩駐皂蓋,北渚淩清河。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雲山已發興,玉佩仍當歌。

修竹不受署,交流空湧波。

蘊真愜所遇,落日將如何。

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這應該算是此處比較有名的一首詩了。”紀曉嵐說完,不亢不卑,靜立一旁。

乾隆帝見紀曉嵐連這樣的文人佳話也了解得一清二楚,不禁稱讚道:“紀昀真是博覽群書,學識淵博,諸位愛卿要多多學習。”說完,繼續遊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