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話劇舞台上,張帆最成功的角色,是在上海劇藝社根據世界名著,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改編的話劇《鍾樓怪人》中扮演的吉卜賽女郎艾絲美拉達。她把這個聰明美麗、心地善良又熱情奔放、嫉惡如仇、敢於和偽善的神甫作鬥爭的吉卜賽姑娘,演得形神兼備,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抗日戰爭勝利前後,張帆繼續為“百代”公司灌錄唱片,像《桃花朵朵紅》、《唯一愛的路》等,都是她這段時間演唱的歌。
張帆原名張爾喆,1935年進入明月歌劇社後,黎錦暉為她改名張帆,取“張帆萬裏”之意。
流行歌曲使張帆成名,也使她吃了許多苦頭,她與中國的流行歌曲一起曆盡滄桑。2008年,張帆於北京逝世。
《望月懷人》趙美珍
1938年,黎錦光與包乙合作以一曲《滿場飛》捧紅張帆的同時,還有一位歌星也被他推上了流行歌壇,這就是某歌舞團的女演員趙美珍。
當時的黎錦光,把黎錦暉的名曲《摩登戀愛》的曲譜拿過來,要包乙重新填了詞,安排趙美珍演唱,灌錄在張帆《滿場飛》的B麵,歌名叫作《跳舞經》。這首歌雖沒有像張帆的《滿場飛》那樣紅極一時,也曾很受歡迎。這張唱片曾在日本發行,趙美珍和張帆的名字一起走出了國門。歌舞團出身的趙美珍,對黎錦暉的作品自然熟悉,錄完《跳舞經》,她選了一首曾由“明月”小演員趙錦霞為“大中華”灌錄過唱片的《花鑼花鼓》,由“百代”為她錄了“麗歌”唱片,接下來她又為“百代”錄了嚴折西詞曲的《火山小景》、黎錦光詞曲的《勸君》。嚴華詞曲的《望月懷人》,則由勝利唱片公司錄製了唱片。由“百代”到“勝利”趙美珍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嚴華的《望月懷人》是她灌錄的最後一首歌,和姚莉的《相思怨》灌錄在一張唱片的AB麵,此後,趙美珍離開了歌壇,聽過她的歌,喜歡她的歌的人們,對她隻能“望月懷人”了。
“嚴派”男歌星——姚敏
1939年,姚敏灌錄了他的第一張唱片,這就是魯旭詞、金鋼曲,由姚敏和姚莉對唱的《蘇三》。同一張唱片的B麵,是李七牛詞曲的《鄉下人》,由姚敏獨唱。嚴華為姚敏、姚莉寫的對唱歌曲是《我怎能不愛你》,為姚敏寫的獨唱曲是《半夜三更調》。這幾首歌把姚敏推上了流行歌壇,流行歌壇又湧現出一位男歌星。
進入30年代,特別是1934年—1935年,在播音歌星的隊伍裏,曾經有過一批男性歌手。1934年6月14日,《大晚報》公布“播音歌星競選”結果時,102名榜上有名的歌星中,男性歌手有二十多人,占上榜歌手的百分之二十。這些人中包括“新華社”的嚴華、金佩魚;“妙音團”的馬陋芬、周恭、許如輝;“梅花歌舞團”的黃昏和“玫瑰團”的楊曾恕、徐文璧等人。這些參加播音和競選的男歌星,都是他們所在社、團的組織者或台柱演員,在當時的歌舞界都有相當的知名度,隻是他們的成績都不理想。1935年以後,他們逐漸離去。馬陋芬走上銀幕,後來成為著名的電影演員;許如輝專職去作曲;黃昏繼續在“梅花團”演戲、作曲,也灌過多張唱片,但在歌壇始終未能大紅大紫。於是,就有了“中國流行歌壇1936年之前隻有嚴華一位男歌星”的說法,姚敏的出道,改寫了流行歌壇隻有嚴華一位男歌星孤軍奮戰的曆史,這是1939年的事情。
姚敏是嚴華的學生,嚴華教他唱歌也教他作曲,1939年幫助他推出了第一首時代曲《相思淚》,從此他似乎更熱衷於在作曲方麵發展,因而他灌錄的時代曲唱片不是很多。截止1945年,由他獨唱灌錄的唱片,除了《鄉下人》和《半夜三更調》,還有嚴華的《窮富之愛》和《我不能忘記你》,嚴個凡的《青山綠水》以及梅阡詞嚴華曲的《月下戀歌》和他自己寫詞譜曲的《如此上海》。此期間,他和姚莉對唱灌錄的唱片,繼《蘇三》之後,又演唱了黎錦光的《愛相思》、《愛神在哪裏》和嚴華的《月媚花嬌》,棟蓀詞、姚敏曲的《心心相印》。陳歌辛詞、姚敏曲的《何處是青春》也由姚敏、姚莉對唱。
姚敏出道一年多之後,嚴華因和周璿分手退出了歌壇,歌壇又剩下姚敏一個男歌星“孤軍奮戰”了。1941年“國華”影片《解語花》的插曲《天長地久》,1942年“國華”影片《惱人春色》插曲《劃船歌》,都由姚敏和周璿對唱。1996年,台灣滾石唱片公司出版的周璿盒帶,收錄了這兩首歌,使我們聽到了姚敏和周璿的原聲再現,筆者在驚喜中發現,姚敏的聲音真的具有“嚴派”的韻味。
40年代上半葉,姚敏和妹妹姚英、姚莉一起組建了“大同廣播樂隊”(亦稱“大同音樂社”),每天要跑五六家電台去播音。他們的舅舅拉小提琴,姚敏彈鋼琴,姚莉唱歌,姚敏有時也唱。姚英不怎麼會唱,但會作主持,拉廣告,兄妹三人把“大同社”辦得在上海灘當時眾多的音樂社中頗有名氣。他們還出版《大同新歌選》,使他們自己的歌更易於流行。
這段時間,姚敏和都傑對唱過《洗菜心》,和周璿對唱過《永遠不分離》,和穀鶯對唱過《春泛街頭》,和李麗華對唱過電影《豔陽天》插曲《愛人的心》,其中的《洗菜心》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