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3月30日,姚敏、姚莉兄妹應邀出席一個晚宴,席間姚敏突然因心髒病發作與世長辭,那一年他隻有49歲。
在香港,姚敏的逝世被看作是流行歌壇一個時代的終結。
姚敏逝世後,香港出版了《仙樂飄飄處處聞》的唱片專輯,以示紀念。
姚敏的筆名有:梅翁、周萍、萍戈、秦冠、杜芬。
以電影歌曲走紅流行歌壇的陳歌辛
陳歌辛是40年代上半葉走紅流行歌壇的。他創作的高峰期是1943年—1945年。
陳歌辛早期的音樂活動不在流行歌曲領域
陳歌辛的音樂活動起步較早,但不是在流行歌曲領域。1935年他與陳大悲、吳曉邦合作,創作了音樂劇《西施》,當年9月26日首演於上海卡爾登劇院。此劇由陳大悲編劇、吳曉邦編舞,陳歌辛作曲並指揮,顧文中導演。劇中有一場全是話劇對白,有一場全是舞蹈,有一場全是唱歌,以音樂貫穿全劇,此劇是他們對一個劇種的新的嚐試。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中法劇專”擔任音樂教師的陳歌辛,與張昊等人開辦了一個歌詠指揮訓練班,為群眾性的歌詠活動培養骨幹力量,這是1938年的事情。也在這一年,陳歌辛開始和楊帆、薑椿芳合作,翻譯、介紹蘇聯歌曲。其中的《伏爾加船夫曲》和《快樂的風》,被當年的“新華”影片《兒女英雄傳》作為插曲收入片中。
1939年,陳歌辛和吳曉邦合作,創作了四部抗日題材的舞劇—《罌粟花》、《醜表功》、《傳遞情報者》和《春之消息》,用音樂和舞蹈的語言,痛訴侵略者,表達他們熾熱的愛國激情。也在這段時間,陳歌辛創作了愛國抗日題材的歌曲《度過這冷的冬天》和《不準敵人通過》,他還親自登台演唱過這兩首歌。其中的《不準敵人通過》曾在新四軍中傳唱。陳歌辛的這些經曆說明,這一時期他的音樂活動還沒有進入流行歌曲創作的領域。
陳歌辛電影歌曲創作的探索階段
和他的前輩流行歌壇著名作曲家不同的是,陳歌辛不是一出道就寫時代曲並因此而走紅,他是先寫電影歌曲後寫流行歌曲,1937年—1939年,是他電影歌曲創作的探索階段。
陳歌辛最早的電影歌曲,是1937年他為“藝華”影片《三星伴月》寫詞譜曲的兩首插曲—《三星》和《工場》。這兩首歌的詞和曲,嚴格說來還不是成熟、完整的作品,隻能算是他的習作。周璿唱紅了《三星伴月》插曲《何日君再來》,陳歌辛寫的兩首歌卻默默無聞,也沒有錄製唱片。
1938年,淪為孤島的上海電影製片業一片蕭條,“天聲”和“星光”兩家小的影片公司,用“明星”公司在租界裏保留下來的小攝影棚拍攝了《歌兒救母記》和《桃色新聞》兩部影片。《歌兒救母記》由張石川編導,片中插曲《春風野草》由吳村作詞,陳歌辛譜曲;《桃色新聞》由張石川編劇、吳村導演,片中插曲《花一般的夢》也由吳村作詞、陳歌辛譜曲。這兩首歌都由龔秋霞演唱,“百代”錄製了唱片,陳歌辛的電影歌曲開始在歌壇有了一定的影響。這是陳歌辛和吳村最早的合作。
1938年下半年,藝華影業公司恢複拍片,陳歌辛為劉呐鷗編劇、徐蘇靈導演的影片《初戀》譜寫了主題歌《初戀女》。在影片中這首歌由小玉的扮演者張翠紅演唱,幾年後百代公司則請歌唱家黃飛然錄了唱片。這首歌原本就是一首男聲獨唱的藝術歌曲,陳歌辛根據戴望舒的詩改寫的歌詞和他譜的曲都具有藝術歌曲的特征,由歌唱家黃飛然演唱比由秦淮歌女張翠紅演唱效果要好得多。由於它不具備時代曲的特征,流行的範圍有一定局限,但應肯定這是陳歌辛的一首名曲。
1939年,編導吳村為“藝華”執導古裝片《王寶釧》,他又和陳歌辛合作,請陳歌辛為這部影片寫了三首插曲—《苦菜謠》、《思君吟》和《牛郎織女》。其中的《苦菜謠》是一首領唱齊唱的歌曲,沒有錄唱片,由張翠紅獨唱的《思君吟》和《牛郎織女》,百代公司都錄了唱片,但也反響平平。
1938年8月,柳中浩、柳中亮兄弟創辦的國華影業公司開業,他們先請陳鏗然執導了影片《紅粉飄零》,片中兩首插曲—《四季情歌》和《紅粉佳人》由陳歌辛譜曲,路明演唱,沒有錄製唱片,也沒有流行。同年“國華”又請吳村編導影片《歌聲淚痕》,吳村和陳歌辛再一次合作,片中四首插曲,由吳村作詞,陳歌辛譜曲。其中的主題歌《歌聲淚痕》,以《花開時節》為歌名,和另一首《白蘭花》,由百代錄了唱片,龔秋霞演唱,也沒有流行起來,另外的《心碎了》和《何處不相逢》由須平錄唱片,更是沒有反響。1939年陳歌辛還為“新華”影片《楚霸王》寫過插曲《別姬》,為《中國三劍客》寫過主題歌《三劍客歌》,都是沒有引起多大反響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