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留學英國(2)(1 / 1)

那時候要參加這樣的小組並不是很難,畢竟華人不占多數。這幾年出去留學的人多了,聽說有的熱門課程甚至一半學生都是國人,真不知道他們進行頭腦風暴的時候是用中文還是英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甚至失去了留學的意義。

正是出於同樣的考慮,每天下課以後我都會選擇和同學們一起去食堂用餐,盡管學校的飯又貴又不好吃,但這是了解不同文化以及他們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的一個絕佳機會。聽起來好像很複雜,好像時時都要刺探什麼情報似的,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我隻是對不同的文化好奇,我隻是想有更多的了解。

一起去食堂吃飯的中國學生並不多,畢竟那又意味著多了一份開銷。還好我有獎學金,也沒想著省什麼錢,先花著,反正我堅信掙錢是以後的事。

班上有個英國同學頻繁換女友,中午吃飯時大家不免就開始八卦。我問一本地女同學:這在英國算是正常的嗎?“No!”女同學斬釘截鐵地回答,臉上還寫滿了不屑。

文化交流並不是大家端坐正廳,正兒八經才能完成的,那是完成官樣文章,真正的文化交流就是民間,在普羅大眾間,就在生活中,甚至就在八卦中,因為在人們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正是他們所來自的那個文化的一種自然體現。

來英國之前和到英國之後,都曾聽到過類似的說法,即中國人在英國備受歧視,尤其是白人。對此我一直將信將疑,我知道這樣的歧視一定存在,但已經嚴重到那個程度了?

還沒等我得出個結論,已經有英國本地的同學開始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你們中國人隻喜歡和中國人待在一起而不喜歡和我們交流?

這就有點意思了,國人覺得當地人在歧視他們,而英國人卻開始問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和他們相處交流。

對這個問題也許每個在英國生活過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是:大家都別忙著下結論,有沒有歧視,是不是不喜歡相處,得交流相處過了才知道。

在英國一定會有這樣的人,白人有之,黑人有之,他們總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自視高人一等,雖然在言語中也是客客氣氣的,但你總覺得哪兒不對勁,總覺得哪兒不舒服。對於這些人我們敬而遠之即可,甚至連“敬”都不用,遠之即可。

可問題是他們能代表大多數人嗎?

現在的留學生遇到的是怎樣的狀況我不知道,畢竟現在距我留學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但在那時,在各種聚會中見到的來自內地的同學不多。

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也許是因為語言,因為溝通起來不如和國人那樣順暢,久了也就不願意再給自己找罪受了。可問題是去英國留學的初衷之一不就是為了多掌握一門語言嗎?來都來了,怎麼能有了天然的好環境反而躲開了?

也許是因為習慣,畢竟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洋人”有所不同,但這不也正是見識國際多樣性的好機會麼?

也許是因為經濟方麵的實際考慮,因為“洋人”動不動就要組織個Party(聚會),要麼就去酒吧,要麼就出去吃個飯,要麼就組織個球賽、看個電影或是去夜店跳個舞啥的,要麼就組織集體出遊,反正活動花樣挺多,每一項都要花錢。對國人來說,在國內掙的是人民幣,在英國花的可是英鎊,十幾比一的比例,花著心疼。不管有沒有獎學金都一樣,英國消費實在太貴,參加活動也太貴。這是個非常實在的問題,不是不想交流,而是礙於現實參加不了。但有時交流更在於一種心態,而不在於金錢,盡管那也很重要。

其實不管在哪兒,我們遇到的大多都是和你我一樣的平頭百姓,不是所有人都會處心積慮地天天惦記著要去歧視誰,更多情況下隻是因為溝通不暢或交流不充分而引起的誤會,因為沒有足夠的了解,才使得他們原先對一個群體先入為主形成的印象得到了加強而已。而一旦有了溝通以後,他們通常也會得出“原來中國人也很國際化,中國人和我們也一樣”之類的結論。有的時候可能根本不是歧視,而是因為種種原因我們沒有機會彼此交流,從而在事實上把我們自己與其他人隔離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