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留學英國(1)(1 / 1)

經過12個小時的飛行,我乘坐的航班穩穩降落在倫敦希斯羅機場,隨身攜帶的除了簡單的行李和以前出國時省下來的幾百鎊生活費外,還有對未來一年留學生活的無限憧憬。

和1995年第一次出國時相比,此時的我對英國已經相當熟悉。幾年來由於工作關係我沒少跑英國,多的時候每年都得來三四次,不過每次都是以官員的身份隨代表團訪問英國,每次都是工作在身,雖說抽空也會四處走走看看,但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安排行程,畢竟完成代表團訪問任務才是第一要務。

以留學生的身份再次來到英國,相較以前,走出機場的時候心情更為輕鬆,但同時又多了一種緊張之感,不知道即將到來的留學生活會是一幅怎樣的畫麵。

那時對國人來說出國還不像現在這樣方便,而且多是公派出國。班裏來自大陸的學生不多,一共隻有七人,其中兩位還是原本就已在英國的,隻是出於簽證的考慮而申請繼續求學,過了不到一個月兩人就不見了,可能是有了別的安排。班裏來自內地的同學雖不多,但會中文的學生卻不少,總共有二十幾個,分別有來自香港、台灣地區的同胞以及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華人。全班上公共大課時也就七十來人,三分之一左右都是華人。

報到第一天就碰到了幾位,有北京的Diana、香港的Alice、Sharon、Stella,還有新加坡的KT。初次見麵大家都感到很新鮮,幾個人坐在一起開始一通海聊。反正學期還沒有正式開始,還沒有課業的壓力,大家還可以“浪費”一點時間。一年的MBA課程正式開始後就不易有這樣的奢侈了,當然這是後話。

大家聊得很high,各自“交代”了一番原來是幹什麼的,為什麼要來留學以及以後的打算等等,聊了半天Alice忽然提了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用英語聊啊?還真是,這半天都是在說英語,看來是提前進入上課時的狀態了。聽完Alice這一問大家都是一愣,然後紛紛開口說中文,雖說各有口音,但還是中文說得親切。

後來有台灣同學號稱要和我學正宗的北京話,還一本正經卷著舌頭開始說“北京話兒”了。盛情難卻啊,於是我這個北京的外地人就開始教台灣同胞說“北京話”了,隻是試了幾次之後實在看不見希望,隻好放棄。前一段時間去台灣再次遇到當年的“學生”,還再續了一段北京話課程。

在生活中我更願意和同胞交往,因為有同樣的文化,溝通更為順暢。經常能見到在同一宿舍區居住的來自香港和台灣的同學,雖說以前不是有很多機會接觸來自這兩個地區的同胞,他們甚至被稱作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聽得很多,接觸得很少。這次終於見到了,雖說都是第一次見麵,卻天然有一種親切感,彼此感覺十分投緣,相處甚歡,甚至對來自新加坡的說中文的KT也有同樣的親切感,直到現在畢業十幾年了我們依然保持著聯係。所謂血濃於水就是指的這種感覺吧,有些東西是在骨子裏的,不管外部因素如何變化都不會受到影響,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在生活中如此,但在學習中我卻更希望能經常和來自其他國家的人溝通。

MBA上大課時會有七十多名同學,而後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課程後就各自去不同的小班上課。但不管是哪門課,教學的組織方式都差不多,即全班會被分成若幹個小組,每個小組會給一個作業,最後要麼在全班麵前做陳述,要麼各自寫一篇小論文。不管是哪種方式,都需要我們組成小組,要進行頭腦風暴,要有分工。

每次找同學組成小組的時候,我都有意避免參加全是由中國同學組成的小組,因為對我來說,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將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可以讓我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維方式是什麼樣的。就像一早就預想的那樣,對我來說,學位是重要的,但了解不同的文化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