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遠離壞習慣才能接近成功(5)(3 / 3)

網絡十大不文明行為的評選,使“網德”成為人們關注的詞彙。毋庸置疑,我們每個上網的人都是網絡道德的形成者,也是網絡道德的受影響者。網絡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賦予了人們更多可以翱翔的空間。快捷便利的網上生活、豐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是網絡生命力之所在,也是網民急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但擁有私密性並不等同於自身的放縱。

網絡帶給現代人互吐心聲的私密感。因為網絡,現代人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敞開心扉。然而,也正因為網絡世界的虛無縹緲,社會道德與世俗倫理在網絡麵前遇到了巨大的挑戰。網上裸聊、網上同居、網上欺詐、網上犯罪……這樣的“網上醜態”屢見不鮮。借著網絡這塊“遮羞布”,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有所約束的道德感、廉恥感蕩然無存。

在呼和浩特市一家私營企業工作的張良,回憶起往事,百感交集。“網絡,曾經讓我丟掉了羞恥感”的這段往事,好似洗不掉的文身,於張良有著切膚而隱秘的痛。2001年,張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內蒙古工業大學。因為來自內蒙古偏遠牧區,他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當然最感興趣的就是過去見都沒有見過的互聯網。在老師的指導下,他開始學習基礎的網絡知識。由於自己本身是學理科的,又報的是計算機專業,所以他很快就能暢快地遨遊於互聯網之中。

起初,張良僅僅是被互聯網中豐富的知識和內容所吸引。然而,隨著他對網絡了解的逐步深入,他開始從網絡學習向另一極端轉變。一次,偶然上網打開的一個色情網站,讓他充滿了感官的快樂。這扇打開的門,差一點把他引向了一條青春不歸路。他開始白天上課睡覺,夜間出入於校園周邊的網吧。據他介紹,網吧裏通宵上網的,不是打遊戲就是進黃色網站找刺激的。張良說:“那時候,人好像都不是自己的了。感覺隻有這樣,每天才活得有意思。”

然而,日複一日的熬夜,使得張良白天不是逃課就是在宿舍睡覺,以致學習一落千丈,最後快要考試時,由於課程落得太多,再加上沉溺於“網絡黑洞”之中,最後僅僅一門科目勉強通過。而學校有明確規定,一定數目的課程如果沒有通過,就會重讀,甚至學校會勸退。痛定思痛,在學業與網絡間,張良第一次感到了迷茫,感到了一股刺骨的空虛感。“在網絡裏,我根本就不是我自己。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沒有羞恥感,被刺激牽著鼻子走的動物!”那一刻,他開始反省。

據了解,目前在我國的網民中,21-35歲的占88.4%,大專學曆以上的占86%。中國互聯網使用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學生,尤其是大學生。隨著互聯網在高校日益普及,網絡的負麵影響——網絡道德失衡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也日漸凸現。據資料顯示,有48.7%的男生光顧過黃色網站,有14.3%的女生接觸過黃色信息,有66.1%的學生,不認為誠實守信是網上最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品質。可見,網絡道德的缺失,最終將導致這些學生道德方麵認識模糊、情感淡漠、意誌薄弱、行為失範,大學生的品德心理在虛擬的網絡社會裏畸形發展和扭曲。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既不是虛擬的伊甸園,也不是潘多拉的盒子。點擊網絡,有燦爛的陽光,也有黑暗的角落。“網德缺失”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網上太多的欺騙,太多的隨意攻擊、發泄、惡作劇,使人們看到了太多人性的陰暗麵;太多的不講道德、不講規範,使不少人逐漸養成了藐視甚至反感道德規範的個性特征;凶殺、黃色內容的隨意泛濫,扭曲了許多人的心靈。

網絡道德教育包括生活在網絡社會上的每個人。加強網絡道德建設,需要多方攜手。但是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能夠首先保證自己自覺文明上網,培養良好的上網習慣,構築起抵製不良信息的“防火牆”,“網絡道德”的和諧春天就不會離我們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