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玩電子遊戲機也會引發癲癇病。近年來,由於社會和家庭中電子遊戲機的大規模普及與盛行,導致電子遊戲癲癇成為光敏性癲癇的一種類型。這是在視覺受到刺激後引起腦神經細胞過度興奮而導致癲癇發作的,發作時患者出現全身痙攣、意識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症狀。構成這種癲癇發作的視覺刺激因素包括:耀眼的燈光及射光、迪斯科舞廳的步閃燈光、快速旋轉的遊樂飛機的四周景物、彩色電視畫麵以及電子遊戲等。青少年及兒童對這種視覺刺激有易感性,特征是幼兒期出現,青年期提高,20歲以後逐漸消失。兒童家長和兒科醫生應對此症提高警惕,一旦少年兒童在玩電子遊戲時出現癲癇發作,就應想到電子癲癇,此時應讓患兒盡快地避開電子遊戲機,也可給予抗癲癇藥物對症治療,多數病人症狀可自行消失。在預防上,應勸導兒童不要過分貪玩電子遊戲,尤其是光敏性高的遊戲更應注意,以免誘發癲癇病發作。頻繁的癲癇發作可使腦神經細胞受到損害,嚴重影響少年兒童的智力發育和成長。隨著手機使用頻率的增加,由手機輻射引發的健康安全問題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另外,彩色電視機、電腦、電冰箱、空調機、電熱毯等會放射出大量的不同波長和頻率的電磁波,形成“電子霧”。電子霧雖然看不到、嗅不到、摸不著,但嚴重汙染環境,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物理學家進行的調查顯示,從1969-1982年期間,美國的馬裏蘭州有951名男子死於腦瘤,死者中大部分為電工或電器工程師等常在高壓線附近工作和生活的人。因此,在使用電子產品時,要知道它會帶來何種汙染,必要時要采取適當措施,減少汙染,以確保自身的安康。
當然,很多產品對人都具有潛在的危險,類似手機輻射是否會影響人體健康這樣的疑問,在高科技迅猛地改變著人類生活方式的背景下出現並不突兀,問題的關鍵是要用科學的態度解決技術的難題,這應當是人類正確對待手機輻射的理性思維。也就是說,人類既不要因可能的危害而放棄文明,也不能就此忽視不理,而是應從研發、使用、管理等各個流程中給予適度的關注。
不要過分注重麵子
在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化底蘊的國度,麵子囊括了人的地位、財富、尊嚴、人格,是人們進行社交活動的外觀表征,代表著他人、社會對自身的綜合評價。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所謂“麵子”,是指個人在社會上有所成就而獲得的社會地位或聲望;而所謂麵子功夫,是個人為了讓別人對自己產生某些特定印象,而故意做給別人看的行為。個人對其他人做“麵子功夫”,就像在舞台上演戲一樣,他會刻意地安排他和別人交往時的情況背景,修飾他在別人麵前的服裝儀表和行為舉止,期望在別人心目中塑造出某種特定的形象。譬如在客廳裏懸掛名人字畫,身上佩戴要人送的裝飾品等等,都是所謂的“麵子功夫”。
關於麵子消費的根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台灣學者許煥光等認為:“麵子”源於中國的恥感文化,在恥感取向下,中國人特別注重“麵子”。“麵子”是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價值觀、人格特征、社會文化的恥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綜合體。
也有人認為麵子型消費,歸根結底是虛榮心在作祟。最近媒體討論的翻蓋手機問題即是一例。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翻蓋手機因故障率及返修率高而遭到冷遇,但在國內,翻蓋手機卻受到異乎尋常的歡迎,原因何在?心理學家為我們揭開了謎底,原因是翻蓋手機在合蓋時“啪”的一聲脆響,能有效吸引周圍人的注意力。
月餅的消費就是麵子消費的一個典型。月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著圓滿與和諧,所以中國人對月亮和中秋有一種強烈的情結。這種情結反映在民間生活中,就是對中秋佳節和親情相守的重視,而月餅也成了我們這個民族中一道永恒的聖餐。然而,如今的月餅已不僅僅是指傳統的喜慶團圓月餅,而是在這一基本功能上派生出了新的價值——禮品。因為是禮品,包裝是否豪華精致則事關麵子。於是月餅開始偏離了食物的本質——做工越來越精致,價格與檔次越來越高,2003年南寧市竟出現了99999元的天價月餅。每年中秋前,月餅價格高得離譜,但銷量依然有增無減。究其原因,是因為月餅已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禮品,在外工作的子女給父母及親人寄送月餅、同事之間互送月餅、有業務往來的單位之間互相送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