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俄國有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叫羅蒙諾索夫。他生長在俄國北方的一個漁村,是一個漁民的兒子。他八歲喪母,十歲時父親又娶了繼母,從此他從早到晚都在咒罵聲中度過,整天幹著繁重的家務活。凶狠的繼母隻要看見小羅蒙諾索夫手裏拿著書本,就立即上前奪過來,撕個粉碎。可憐的小羅蒙諾索夫隻好趁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一個人躲到屋後的一間板棚裏,靠著一支蠟燭的微弱光亮,如饑似渴地讀書。
有一次,羅蒙諾索夫和父親一起出海打魚。突然間,狂風怒吼,海上掀起了巨浪,帆船在海中顛簸起來。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小羅蒙諾索夫勇敢地爬上了搖搖晃晃的桅杆,迅速地紮起了被吹脫的帆篷。帆船安全了,繼續平穩地行進。父親為了獎勵他,要給他買一件鹿皮上衣,但是被他拒絕了,而是隻要父親給他買一本講授自然知識的書。他要去探索天空、陸地和大海的奧秘所在。得到這本書後,他更是抓緊點點滴滴的時間閱讀。
1730年,羅蒙諾索夫從家鄉來到莫斯科,想求學讀書。但在那個時代,漁民的兒子是沒有讀書的權利的。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見了同鄉的已經做書記官的杜季科夫。以後,他就在書記官家裏當傭人,並教書記官的兒子識字。有一天,瓦爾索諾菲神父來到杜季科夫家裏,聽了羅蒙諾索夫不遠千裏、長途跋涉來求學的傾訴後,感到十分驚奇,深表同情。於是,瓦爾索諾菲決定隱瞞羅蒙索諾夫的出身,保舉他上紮伊科羅帕斯基學校。
羅蒙諾索夫得到了讀書的機會,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他僅僅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別人要學一年的課程,一年內連跳三級。在俄國聖彼得堡科學院選拔學生的嚴格考試中,羅蒙諾索夫的總分名列第一。
但在這時,同為老鄉的書記官杜季科夫告發了瓦爾索諾菲神父隱瞞羅蒙諾索夫的出身的真相。神父受到了嚴厲的譴責,而羅蒙諾索夫則要被發配到邊遠地區的修道院去服苦役。在宣布了對他的懲罰結果之後,官員們征求羅蒙諾索夫還有什麼話要說,他用低沉有力的語調說:“我的家鄉是一個艱苦的地方。我是一個漁民的兒子,有勤勞的雙手,艱苦的生活對我並不可怕。從記事起,我就習慣在冰天雪地上聽著暴風的吼叫讀書,我並不害怕那惡劣的天氣。現在我怕的並不是那艱苦嚴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學習和認識自己迫切想要了解的世界。對我來說,如果不再學習的話,還不如讓我死去。”
這一番感人肺腑的話,使全場的人都激動起來。
這時,科學院代表突然站起來,大聲喊道:“我代表聖彼得堡科學院宣布,科學院從你校錄取的第一名學生就是羅蒙諾索夫!”
羅蒙諾索夫在科學院認真學習了一年,又因成績優異被送往德國留學。
學會說“不”
俄國十月革命前的某一天,植物育種家米丘林正在植物園裏工作。忽然,他家裏的人跑來說:“有位市長先生想要見見您”米丘林頭也不抬,仍在工作。家裏人又大聲地重複了一遍剛才的話。米丘林擺擺手。接近米丘林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非常珍惜時間的人。在他眼裏,一分一秒都是寶貴的。他常常把工具隨時放在身邊,為的是用的時候不必到處找,節省時間;他的手杖上有尺寸,為的是散步時也能測量樹木的高矮,一物多用,節省時間。“您知道,這可是一位市長……”家裏人強調說。“我一分鍾都不願意白白度過!”說完,米丘林又忙著去修理一棵果樹了。
也許米丘林的“處世方式”值得商榷,但他珍惜時間的思想是非常值得借鑒的。而生活中有許多整天“瞎忙”的人,恰恰就是因為不懂得自己有權“拒絕別人”,不知道該如何說“不”。
英國作家毛姆在小說《啼笑皆非》中講過這麼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一位小人物一舉成為名作家了,新朋老友紛紛向他道賀,成名前的門可羅雀同成名後的門庭若市形成鮮明對比。
毛姆為我們描寫了這樣一個場麵:
一位早已疏遠的老朋友找上門來,向你道賀,怎麼辦呢?是接待他還是不接待他?按照本意,自己實在無心見他,因為一無共同語言,二來浪費時間;可是人家好心好意來看你,閉門不見似乎說不過去。於是隻好見他了。見麵後,對方又非得邀請你改日到他家去吃飯。盡管你內心一百個不樂意,但盛情難卻,你不得不佯裝愉悅地應允了。在飯桌上,盡管你沒有敘舊之情,可是又怕冷場,於是又得強迫自己無話找話。這種窘迫相可想而知……來而不往非禮也,雖然你不再願意同這位朋友打交道,但你還是不得不提出要回請朋友一頓。你還得苦心盤算:究竟請這位朋友到哪家飯店合適呢?去第一流的大酒店吧,你擔心你的朋友會疑心你是要在他麵前擺闊;找個二流的吧,你又擔心朋友會覺得你過於吝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