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可以激發人的無限潛能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情商開發了人的無窮無盡的潛能。隻要你抱著積極的心態去開發自己的潛能,你就會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人在絕境或遇險的時候,往往會發揮出不尋常的能力。當沒有退路時,人們通常就會產生一股爆發力,這種爆發力就是潛能。人的潛能是多方麵的:體能、智能、情緒反應,等等。然而,由於情境的限製,人隻發揮了1/10的潛能。人的潛能是最寶貴的資源,是最寶貴的潛在的財富。
20世紀初,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指出:一個普通的人隻運用了其能力的10%,還有90%的潛能尚未被利用。
後來,心理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研究發現:每個人隻用了其能力的6%,還有94%的潛能未被利用。
20世紀末,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奧托認為:“據我最近發現,一個人所發揮出來的能力,隻占他全部能力的4%。”也就是說,人類潛能的96%還未被開發。
當今世界鼎鼎大名的控製論奠基人N.維納認為:“可以完全有把握地說,每一個人,即使他是做出了輝煌成就的人,在他的一生中他利用自己的大腦潛能還不到百億分之一。”
這些科學數據清晰地表明這樣一種趨勢:社會愈前進,科學愈發展,對人類潛能的研究愈深入,就愈發現人類潛能之巨大。這裏所說的潛能主要是指心理能量和大腦的潛力。潛能也包括身體潛能,由於人類生產方式的進步,體能在人的能力構成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已逐漸退居次要位置。
人類發展至今,我們的體能並沒有明顯優於我們的遠祖,在某些方麵,如攀爬、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上甚至不如我們的祖先,可見人類身體潛能可開發的餘地是非常有限的。人類之所以能從生物界脫穎而出,主要是因為發展了大腦和心理的潛能。現在和將來,我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所憑仗的仍是心理與大腦的能力。
20世紀30年代,英國一個不出名的小鎮裏,有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小姑娘,她自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父親經常向她灌輸這樣的觀點: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力爭一流,永遠走在別人前頭,而不能落後於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車,你也要永遠坐在前排”。父親從來不允許她說“我不能”或者“太難了”之類的話。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這位父親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後的年代裏被證明是非常寶貴的。正是因為從小就受到父親的“殘酷”教育,才培養了瑪格麗特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在以後的學習、生活或工作中,她時時牢記父親的教導,總是抱著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盡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爭一流,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永遠坐在前排”。
瑪格麗特上大學時,學校要求學五年的拉丁文課程。她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和拚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內全部學完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試成績竟然還名列前茅。
其實,瑪格麗特不光在學業上出類拔萃,她在體育、音樂、演講及學校的其他活動方麵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學生中的佼佼者。當年她所在學校的校長評價她說:“她無疑是我們建校以來最優秀的學生之一,她總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為如此,40多年以後,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政壇上才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明星,她就是連續4年當選保守黨領袖,並於1979年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壇長達11年之久,被世界政壇譽為“鐵娘子”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
“永遠都要坐前排”,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能夠激發你一往無前的勇氣和爭創一流的精神。在這個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夠坐在“前排”的人卻總是不多。許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為他們把“坐在前排”僅僅當成了一種人生理想,而沒有采取具體行動。那些最終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們把理想變成了行動。
一位哲人說過:“無論做什麼事情,你的態度決定你的高度。”撒切爾夫人的父親對孩子的教育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每個人身上都有巨大的寶藏有待我們來發掘。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才能來源於他的智商,智商是天生的,但情商卻靠後天培養。但實際上,大多數人的誌氣和才能都在潛伏著,必須要外界的東西予以激發出來。潛能一旦被激發出來,如果又能加以引導,就能發揚光大,否則終將萎縮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