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做情緒的主人(2)(2 / 3)

又有一天,國王和他在果園裏漫步,彌子瑕摘下一顆桃子,吃到一半,竟然把剩下的桃子給魏王吃。魏王感歎道:“你的心中真的是時時都有我啊!自己先嚐嚐桃子的味道好不好,才給我吃!”

朝臣們看到國王如此寵愛彌子瑕,都對他嫉妒不已。他們紛紛傳言彌子瑕倚仗國王的寵愛而目空一切,為非作歹。國王在讒言中逐漸改變了對彌子瑕的看法,重新審視彌子瑕以前的種種行為:“這家夥曾經假冒我的命令乘我的馬車!甚至給我吃他剩下的桃子!”從此,國王不再寵愛彌子瑕了。

同樣的行為在受寵時令魏王龍心大悅,而在失寵時卻被視為罪過。因此,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地位是一成不變的,也千萬不要被任何榮譽衝昏了頭腦。情商的高低,在“察言觀色”和“敏於行,慎於言”上立見高下。

16世紀末期的日本盛行茶道,貴族階層尤其喜好。千利體以獨特的茶道獲得了豐臣秀吉的寵愛。千利體非常有謀略,在皇宮裏有自己固定的居所,人民也非常敬重他。但是,沒過幾年,豐臣秀吉就逮捕了他,並判處他死刑。

人們一直對豐臣秀吉的做法迷惑不已,也不明白為什麼千利體的命運改變得那麼快。原因其實很簡單:千利體為自己製作了一座穿著木屐、儀態傲慢的木頭雕像,並將這座雕像放置在宮內最重要的寺院裏,讓過往的王族都能看到。千利體本是平民,雖然因為茶道高超受到寵愛,卻公然違反了在當時隻有貴族才可以穿木屐的規矩。千利體做事沒有分寸,以為自己和最上層的貴族享有同樣的權力,而忘記了自己的地位。

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為人處世的原則,一旦別人觸犯了自己的這些原則,很多人便會怒不可遏、火冒三丈,最終被心中的怒火衝昏了頭腦,不但傷害了別人,還傷害了自己。

容易生氣甚至發怒是人的一個普遍特征,殊不知,生氣和發怒正是一些人生病或者失去生命的重要原因。一個人要想生活得幸福、安然、自在,必須擺脫“嗔”的困擾。

下雨了,大家都匆匆忙忙往前跑,唯有一人不急不慢,在雨中踱步,旁邊跑過的人十分不解:“你怎麼不快跑?”此人緩緩答道:“急什麼,前麵不也在下雨嗎?”從這個角度看,當人們在麵臨風雨匆忙奔跑之時,那個淡然安定欣賞雨景的人,其實是深諳從容的生活智者。

沮喪的麵容、苦悶的表情和焦慮的態度是你缺乏自製力的表現,是你不能控製情緒的表現。它們是你的敵人,你要把它們拋到九霄雲外。麵對得意和失意都能從容麵對,這樣才算達到了一種境界。而林肯總統顯然就已經達到了這一境界。

美國前總統林肯因在南北戰爭中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和黑人奴隸的解放而一直備受美國人的尊崇,他在很多方麵的言行都成為後人的楷模。但即便是偉大的林肯,也有忍無可忍而失態的時候。

有一次,他與另一位政客因政見不合而反目,林肯當時氣得大罵:“這個混蛋!他就是我的死敵!我要幹掉他!”但令人驚訝的是,幾天後人們發現那個讓林肯恨得咬牙切齒的政客,居然與林肯談笑風生,倆人儼然如多年好友一般!

於是有人就問林肯:“他不是你的政敵嗎?你不是要幹掉他嗎?”林肯泰然答道:“不錯,我是要幹掉這個敵人。現在我把他變成了我的朋友,那個‘敵人’不等於被我‘幹掉’了嗎?”

由“政敵”到“朋友”的轉變過程,實際上就是林肯管理對方的過程。情商的高低直接影響這種管理他人的能力:情商高的人,萬事操之在我;情商低的人,處處受製於人。

學會從不快樂中解脫出來

誰都會有煩惱的事情,但是,如果總是為一些無端的事情或自己無法操控的事情而煩惱,就是一種病態心理。

不快樂是一種不良情緒,是低情商的表現,所以我們需要從不快樂中解脫出來,為情緒找一個宣泄的出口。

心理學上把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統稱為負性情緒,人們之所以這樣稱呼這些情緒,是因為此類情緒體驗是不積極的,身體也會因之有不適感,甚至影響工作和生活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可能使身心受到傷害。

有位太太請了一個油漆匠到家裏粉刷牆壁。油漆匠一走進門,看到她的丈夫雙目失明,油漆匠頓時流露出憐憫的神情,他覺得她的丈夫很可憐,看不到陽光、花草和親人。

可是男主人很開朗樂觀,所以油漆匠在那裏工作的那幾天,他們談得很投機,油漆匠也從未提起男主人的缺憾,相反,他一直在觀察男主人這麼開心的原因。

工作完畢,油漆匠取出賬單,那位太太發現比原先談妥的價錢要少很多。她問油漆匠:“怎麼少算這麼多呢?”油漆匠回答說:“我跟你先生在一起覺得很快樂,他的開朗、他的樂觀,使我覺得自己的境況還不算最壞。所以減去的那一部分,算是我的一點兒謝意,因為他使我不會把工作看得太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