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穿得很時髦,很漂亮”,而不是“你今天是不是與你男朋友有一個約會啊”。
為什麼前一種表達方式比後一種表達方式要好一些?非常簡單,你能從別人身上觀察到的表現,可能對應著很多的事實。
人們常常傾向於認為,想了解別人的最簡單方法,就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提出一些問題。但是有的時候,這種問題並不是對方所需要的。奧斯卡·維爾德曾經說過:“絕對不要冒失地提問,要在適當的時候提出自己的問題。”
因此,注意觀察他人的情緒,最大化地和他人的情緒產生共鳴,隻有這樣,你才能輕鬆地走近他人內心世界,正確引導他人的情緒。
遠離“一時衝動”,方能無悔一生
做自己思想的主人總是很積極的,而那些隻有在自己樂意這樣做或對某件事特別感興趣時才能控製思想的人,很難取得大的成就。
心理專家形容某些幼稚的行為舉動,常會用“衝動”來說明。也有些不負責任的人,在做了錯事之後不敢承擔責任,用“一時衝動”來替自己辯解。一個人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有所作為,必須學會克製住衝動的魔鬼,否則會一發不可收拾,後果也許令我們難以承受。
我們平時無論工作、生活中都要盡力保持理智,用理智代替衝動。客觀的分析才會有助於找到問題的答案與真相,在衝動情緒下則隻會喪失敏銳的判斷力,最終作出令我們抱憾的決定。
古代有個尤翁,他開了個典當鋪。有一年年底,他忽然聽到門外一片喧鬧。他出門一看,原來門外有位窮鄰居在鬧事。站櫃台的夥計對尤翁說:“他將衣服壓在這兒,現在空手來取,不給他,他就破口大罵,有這樣不講理的人嗎?”
門外那個窮鄰居仍然氣勢洶洶,不僅不肯離開,反而坐在當鋪門口。
尤翁見此情景,從容地對那個窮鄰居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你這樣做不過是為了度過這個年關。這種小事,值得一爭嗎?”於是,他命店員找出鄰居的典當之物,共有衣服、蚊帳四五件。
尤翁指著棉襖說:“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著長袍說:“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的東西不急用,就留在這裏吧。”
那位窮鄰居拿到兩件衣服,不好意思再鬧下去,隻好離開了。
當天夜裏,這個窮漢竟然死在別人的家裏。
原來,此人同一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因為負債過多,不想活了,於是就先服了毒藥。他知道尤翁家富有,想在臨死之前敲詐一筆,結果尤翁沒吃他那一套,沒傻乎乎地當了他的發泄對象,他於是就轉移到了另外一家。
事後有人問尤翁,為什麼能夠事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說:“凡無理挑釁的人,一定有所倚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麼災禍立刻就會到來了。”
人們聽了這話都很佩服尤翁。
控製自己的衝動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著一個衝動的魔鬼。在衝動中爆發的結果可能會令人名譽掃地,甚至可能丟掉性命。
有一對年輕的夫婦,妻子因為難產死去了,孩子活了下來。男人一個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有些忙不過來,可又找不到合適的保姆照看孩子,於是他訓練了一隻狗,那隻狗既聽話又聰明,可以幫他照看孩子。
有一天,男人要外出,像往日一樣讓狗照看孩子。他去了離家很遠的地方,所以當晚沒有趕回家。第二天一大早他匆忙趕回家裏時,狗聽到主人的聲音搖著尾巴出來迎接。男人發現狗滿口是血,打開房門一看,屋裏也到處是血,孩子居然不在床上……男人全身的血一下子都湧到腦門,心想一定是狗的獸性大發,把孩子吃掉了,盛怒之下便拿起刀把狗殺死了。
就在男人悲憤交加的時候,突然聽到孩子的聲音,隻見孩子從床下爬了出來。男人感到很奇怪,他仔細地看了看狗的屍體,這才發現狗後腿上有一大塊皮沒有了,而屋門的後麵還有一隻狼的屍體——原來是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殺了。
他痛失愛犬,而原因就是自己的一時情緒失控。
做自己思想的主人總是很積極的,而那些隻有在自己樂意這樣做或對某件事特別感興趣時才能控製思想的人,很難取得大的成就。那種真正的成功者,應該在所有時刻都能讓他的思維來服從他的意誌力。這樣的人,才是自己情緒的真正主人;這樣的人,已經形成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他的思維在壓力最大的時候恰恰處於最巔峰的狀態;這樣的人,才是造物主所創造出來的理想人物,是人群中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