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7(2 / 3)

後來,媽媽怎麼也無法弄明白,孩子怎麼越來越胖,暑假裏不得不去報減肥班了。

一位奶奶跟孫子說:聽話啊,不聽話,讓你媽媽生個小妹妹,跟你搶玩具,跟你分家產。於是,媽媽有一天無意中問孩子:寶寶,媽媽再生個小妹妹好不好?孩子出乎意料地、惡狠狠地說:你生了妹妹的話,我就掐死她!

坐地鐵的時候,媽媽慫恿孩子快去搶個座位,要不就跟孩子說:來,媽媽抱,媽媽抱你的話,就有叔叔阿姨給我們讓座了。

超市的手推車裏坐著孩子,媽媽推著,媽媽告訴孩子:快,快,快把手裏的砂糖橘藏起來,讓保安看見的話會罰媽媽的。

我不能說你們是有意的,可是,無意一樣不可饒恕,你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要不要動動腦筋?教育是輸入軟件的過程,你為孩子輸入的是富足心態還是匱乏心態,有天壤之別。

馬雲說,成功人的心胸是被委屈撐大的,委屈當中有一大部分就是吃虧。一個成功的人就是能用別人砸過來的磚頭為墊腳,為自己打下堅實的基礎。懂得這個的人,對砸過來的磚頭,會認為是吃了虧還是占了便宜呢?所以要讓“我”這個字退後,要讓你的孩子不要經常說:“我”的、“我”要,“我”不舒服、“我”不同意、“我”不開心、“我”不喜歡。

我們常說忍辱負重。一個學會忍辱的人才會獲得成功。吃著虧忍著辱叫作勇敢。若幹年後,吃虧的和占便宜的一起拉出來溜溜,你會看到真相的。

講一件我親身經曆的事。

記得剛從學校畢業分配進一個大型國企的時候,端午節負責分物品。那時每個職工分三斤白糖,我負責將大麻袋裏的白糖,三斤一份分到各個塑料袋裏,讓各班組到車間來取。200多份,我們幾個彎著腰分了整整半天。快下班的時候,一位30多歲的女性氣呼呼地衝到我麵前,手裏拎著白糖,厲聲問我:你稱三斤糖給我們的時候,沒有去掉塑料袋的分量?沒有吧!必須去掉塑料袋的分量的。

我啞口無言,一臉驚恐。

從此以後,我一直很關注這位同事,我看見她經常不開心,臉上的表情永遠是兩種,要不是憤怒的表情,要不就是耶穌受難狀。後來她與老公離婚,老公帶走了兒子。再後來我辭職離開了單位。聽說,快到50歲退休年齡的時候,她因抑鬱而跳樓自殺。

這一切,跟她不願吃一個塑料袋分量的虧有關嗎?

匱乏心態的人表現為:你有,我就一定要有或更多;你好,我一定更好;隻會有一個人好,憑什麼好的人是你?帶著匱乏心態的人,比較和計較是他的生命主旋律,用成語說,叫斤斤計較,有人開玩笑說,斤斤計較的人,充其量得到兩斤,因為斤斤加起來,都給了你,也就兩斤。

富足心態的人表現為,不卑不亢,不急不躁,按部就班,有禮有節,有,先讓別人,不夠,就再創造。到最後,沒要的自然流進來,擋也擋不住。拚命要的,要得很少,流走更快。生命法則,本來就是這樣設計的。誰讓你帶著匱乏的心態,上了圈套。

把猶太智慧用於教育吧

人們隻知道他們唯利是圖,不知道他們嗜書如命;人們隻知道他們四海為家,不知道他們堅守民族特性;人們隻知道他們腰纏萬貫,不知道他們常常憶苦思甜……

有資料說,猶太民族掌握著全世界80%的財富,人們隻知道他們唯利是圖,不知道他們嗜書如命;人們隻知道他們四海為家,不知道他們堅守民族特性;人們隻知道他們腰纏萬貫,不知道他們常常憶苦思甜……

在猶太人的智慧中翻一翻,有哪些可借鑒呢?

最可借鑒的是猶太媽媽的教育思想。

猶太媽媽在孩子一歲多,剛會走的時候,一定跟他做這樣一個遊戲:在家裏選擇一個地方,讓那裏突然著火了,濃煙滾滾,媽媽緊張地跟孩子說:“寶貝,著火了,趕緊逃,不然沒命了!”小孩子第一次碰到這樣的事,通常會跟媽媽說:“媽媽,我要帶走我的小汽車,我要帶走我的洋娃娃,我要帶走……”

大火終於撲滅了,媽媽蹲下來看著孩子:“寶貝,危險的時候,你什麼都帶不走,能帶走的是你腦袋中的知識和智慧。”媽媽指著孩子的太陽穴說。

從此,孩子心中紮下根來的信念是,要把書都讀到腦袋裏去,“芥子納須彌”,這輩子,一定要帶著腦袋裏如須彌山般的智慧行走世間。

最可貴的是猶太媽媽們從小事著手,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帶著孩子天天背口訣——好學即敬神;知識勝過財富;教師和父母如同山一樣崇高;要彎下腰才能拾到真理;學習什麼時候都不遲;惜時如金;待人如己;守時勤勉;嗜書如命。

在猶太人眼中,財富不是最重要的東西。早上腰纏萬貫,晚上一貧如洗,是他們的家常便飯。他們最大的“護身符”,是知識和智慧。猶太人把書當成寶貝,教育孩子一輩子愛書。

在古代,猶太人生活艱苦,但都隨身帶書。書被翻得破爛,舍不得丟掉,角折了,壓平;書頁破了,補好。直到整本書七零八落,字都已經模糊不清,便恭恭敬敬挖個坑,把書埋掉。

這幾年高考後,多所學校的發生這樣一件事,畢業生把書撕碎,同時從高樓上扔下,書頁片片如雪花飛落。新聞報道說:“看起來很壯觀。”看到這樣的新聞,你的心裏有一陣悲涼和不安掠過嗎?

猶太男孩、女孩年滿13歲時都要舉行成人禮,這也是教育孩子的智慧。成人禮是猶太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對於這個男孩或女孩及其父母來說,是個節日,慶祝儀式像婚禮一樣被重視。舉行成年禮,標誌著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自己履行責任了。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猶太母親們重視教育孩子,把培育孩子認為是投資未來,經營未來。發達的教育和優良的人才素質讓猶太人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和國際力量。以色列是一個書的國度,小小的以色列用幾十年的時間傳奇般崛起,與他們嗜書如命有關。

培育孩子方法過於單一,是中國母親們特別要重視的問題。方法單一,隻因為我們學習不夠,準備不足,隻有自願把孩子推向懸崖的人,才會對教育和學習置若罔聞。

想一想,我們曾經為做母親讀過幾本書呢?聽說這個時期是女人成年後讀書最多的時期。想一想,我們曾經因為要培育0~6歲的孩子讀過幾本書呢?想一想,我們曾經為即將要上學的孩子讀過幾本書呢?再想一想,我們又為叛逆期的孩子讀過幾本書呢?

因為學習不夠,因為沒有思考,當然也沒有方法,所以帶領孩子,都以“不經曆”為主。不經曆,就永遠長不大。我們的孩子被筷子傷害,被自動扶梯傷害,被飲水機傷害,甚至被葡萄傷害,都因為媽媽們的“不經曆原則”,或“幫助孩子經曆原則”造成的。

這是我們與猶太母親在教育上的最大差別!

猶太家庭常常上演的場景是——猶太爸爸跟7歲的孩子說:“孩子,馬上跟我一起出去。”孩子聽罷,衝進自己房間,一會兒,隻見他西裝革履地走了出來。這個7歲的孩子已經準備好了,他要跟著爸爸一起出去談生意。7歲的孩子深深知道,談生意要穿西裝、打領帶,正裝出席。

我們的孩子有幾個有這樣的意識呢?來自於媽媽的教育狹隘片麵,隻管他的肚子飽了沒有,隻管他這一次考了多少分。

媽媽們是該用社會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還是以孩子是自我財產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結果大不同。

年輕的媽媽們,放下身段,學著猶太媽媽們,從生存智慧、經商智慧、處世智慧、生活智慧、愛情智慧、教育智慧、談判智慧等方麵,帶領你的孩子。要學的很多,時間不等人,孩子在長大。

快樂地每天學一點,品味他人智慧,是讓我們自己的精神更豐潤,方法更豐富的有效途徑。

曾國藩的三條識人準則

家長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你隻要成績好,要什麼給什麼。家裏什麼都不用你管。”這是大錯特錯的教育思想。這樣的話,孩子將成為家長的受害者。即使你家裏雇了八個保姆,也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原則。

曾國藩曾說,看一個家庭的孩子有沒有出息,看以下三條。

第一條,看這家的孩子幾點起床;第二條,看他是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第三條,看這家的孩子是不是讀聖賢書。

我們一條一條地來看。

第一條,看這家的孩子幾點起床。

那是看什麼?

看一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怎麼樣。

俗話說,一日之際在於晨,早晨如果精神百倍,一天都會成效卓著。另外,現在還有一個說法:一日之際在於昨晚。昨晚做一些思考,做一些準備,第二天就會直奔主題,不會盲目行事。

起得來床,代表他昨天晚上,對自己的管理非常到位。能按時起床,還證明他的作息時間符合天地規律。昨晚休息好的人,嫌白天太短,夜晚太長。體力已經恢複,第二天有鬥誌,有氣勢。他對自己的事情,處理得非常有條理。

休息不好的人,第二天起不來床,起來了也是渾身沒勁、哈欠連天。這樣的人,心裏沒有動力,容易產生負麵情緒,容易心灰意冷。

為什麼起不來床呢?

起不來床,代表昨天睡得太晚,沒有讓自己該休息的時候休息,糟糕的是影響到第二天了。睡眠就是讓人與宇宙頻率、大自然頻率接近或一致,隻有這樣才能消除一天的疲勞。而關鍵是睡眠的時間——子時必須進入睡眠。

另一個起不來床的原因是,晚上八點後吃東西。八點以後人的內髒進入整理排毒的程序,如果此時吃進東西,那麼你的心肝脾肺腎加班加點,又進入消化過程,而無法進入整理排毒階段。第二天起不來床,因為排毒沒有完成。

孩子未來有沒有出息,看他幾點起床,真正看的是從小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李嘉誠曾說:一個人最高的管理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一個企業規章製度堆滿半個房間也是沒有用的,真正的管理是每個人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家長或領導的眼皮底下好,不是真正的好,沒有人管的時候的好才是真正的好。

第二條,看這家孩子是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那是看什麼?

根本也是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而家長經常說的一句是:“你隻要成績好,要什麼給什麼,家裏什麼都不用你管。”這是大錯特錯的教育思想。這樣的話,孩子將成為家長的受害者。即使你家裏雇了八個保姆,也都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原則。

想象一下,你是一個老總,新員工來了,學曆很高,工資標準也很高,而他自己的事情處理得一塌糊塗,還要別人幫他去解決問題,你會不會留下這樣的員工?

想象一下,你如果是老板,孩子今後繼承你的事業,而他自己的事情都處理不好,你放心讓他繼承嗎?

所以你必須讓孩子懂得,最重要的學習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長最要不得的想法是:“舉手之勞,做掉算了。”家長所有的行為、對孩子的培養方向,要往哪個方向去?隻有從一個地方考核,那就是當他走出這個家門,他是否搞得定自己?別人會對他怎樣?用不用幫他去做屬於他個人的事情?

有一年,北京一所大學的新生報到,出現了一位“齊全哥”,他的父母把他在北京上大學四年所需要用的衛生紙都帶齊了,引發網上熱議。

如果我有機會遇到這位同學的父母,我一定要向他們鞠一個躬,然後很好奇地問他們一個問題:請問你們幫孩子準備大學四年要用的衛生紙是如何計算數量的?你們設計他在學校裏一年拉肚子幾次呢?如果次數超過的話,你們要空運衛生紙到學校讓他應急嗎?

我不知道,他在學校裏遇到的所有的問題父母是不是都為他預見到、為他準備好?如果不可能所有的問題都預見到、準備好,當他需要獨立麵對的時候,又會怎樣?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讓他自己強大起來。“我的行為是不是讓他自己強大起來的?”這是家長麵對孩子時,要不要幫他的唯一標準。比如,他摔倒了,你扶起他還是讓他自己站起來,這兩個做法哪一個是讓他自己強大起來的呢?毫無疑問,當然是第二種,讓他自己站起來,因為他早晚要學著自己站起來,你就咬咬牙,引導他自己站起來。再比如,過馬路,抱著他過,還是帶著他,教他先看來車方向,過了馬路中心線再看另一邊。而現實情況是,我們常常看見大街上的行人中,我說的是成人,總有一些人過馬路不知道怎麼過,站在馬路上,不知道先看哪一邊。

在你決定幫孩子之前,無論那件事多麼小,你都先問自己:我的做法是讓他自己強大的嗎?幫他做了他早晚還得自己學著做嗎?

有了答案再行動。

對於孩子,你如果把他當成你的“私人物品”,肯定培養不好;你如果把他當作社會人,隻是這18年由你來扶養,你就一定能夠培養好。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為他走上社會打基礎,基礎是從一出生就要開始打的,而不是等到他長大的那一天。爺爺奶奶們喜歡說:“還是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了。”不通過反複的練習,不可能長大了自然就會。

第三條,看這家孩子是不是讀聖賢書。

那是看什麼?

關於這一條,有太多的家長想不明白,為什麼要讀聖賢書呢,現在的小孩子都是看動畫片、玩遊戲長大的。但是等孩子慢慢長大,迷上動畫片迷上玩遊戲你就緊張了。為什麼到這時候你才緊張?作為父母,你在不知不覺中,毫無培育智慧地先把孩子引上長時間看動力畫片、打遊戲或看電視之路,接著你又生生切斷他與動畫片、遊戲或電視的聯係,你是不是自己放火自己滅火啊。這種做法也讓你跟你孩子的關係弄僵,並很難挽回。

聖賢書已經被我們丟掉很久了,有的家長甚至認為聖賢書是迷信,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極大的偏見。

記得小時候,家長嘮嘮叨叨跟我們講:進房間要敲門;見人要微笑、打招呼;不能做傷天害理的事情;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做人要有誌氣;家和成事興;百善孝為先等等。聽著這些,我們長大了,我們長大後成了受人歡迎的人和有事業成就的人。所有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原則,都是代代相傳的家風、家道和家學。一家人有一家人的樣子,就看這家日常生活中,聖賢書內容的執行和體現。

有了這些,孩子偏不到哪裏去。

21世紀,是中國傳統文化複興的世紀。我們不用抱怨世風日下,先看看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讀聖賢書?讀了聖賢書有沒有呈現禮儀風範?走出家門,是不是有家教的樣子?是不是有禮有節?是不是懂事?是不是懂得控製情緒?是不是在家孝父母,出來兄弟友愛?一句話,讀了聖賢書,照著做了,我們便有了做人的底氣和風範。

聖賢書,儒家文化是做人的文化。

各位家長,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三條。從小培養這三條,順理成章。長大了孩子的狀況不行,再補,跟孩子的關係就會僵。

對家長隻有一個要求,每一天用心做爸爸,用心做媽媽,而不能隨意做爸爸,隨意做媽媽。

再隨意,也不能丟了這三條!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按喇叭的行為,90%的時候不必要。如果你振振有詞,認為必要,那隻能說明,你認為自己比誰都重要,一路按著喇叭叫別人給你讓路。你那內在的霸道,有沒有被你自己發現過呢?麵對一段關係的破裂,你有沒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仰望天空,察覺原因出於自己內在的霸道呢?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是《弟子規》中的一句話,這句話演繹了很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