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1)

第二章

那時候二舅婆還不是二舅婆,是紮著麻花辮、綁根花頭繩的大姑娘。

二舅婆的家在大山深處的深處。從她現在和二舅公住的山寨出發,腳程快的話,走上兩天就到了。二舅婆的家在山腰上,沿著山溪往下,山穀還住著好幾戶人家。二舅婆的阿爹喜歡大山。“住山腰多好,一抬頭看到山嶺嶺,一低頭看到山腳腳,哪裏都不耽誤。”

二舅婆才沒這麼覺得。不耽誤?哼,耽誤的可多了。她早起幫著阿媽打掃屋子,煮好粥,洗好衣物,晾上竹竿,晨霧還沒散。可等她一邊啃著煮玉米一邊跑到“山腳腳”時,村裏的姑娘們都悠悠閑閑坐在“花屋屋”

裏,一邊說著話,一邊繡開了花。

說是花屋屋,其實是一個木亭子,木亭鋪著木板,村裏的姑娘們都愛帶著自己的針線簍,坐到這裏來納個鞋底,縫個衣服,繡個花什麼的。有時候老婆婆們得閑了也會來這裏坐坐,看看這些花朵一樣的大姑娘,滿臉的褶皺就會舒展開。大家可喜歡老婆婆們來了。老婆婆們的嘴裏嚼呀嚼的,隨隨便便就能嚼出一段“古”來。山裏管講故事叫“說古”。

近中秋了,大家都趕著繡花墊子。花墊子就是繡花的鞋墊。天氣一點點涼起來,光了一個夏天的腳得收起來,收進鞋子裏。這時候,大姑娘們把繡好的花鞋墊往家人的布鞋裏一鋪,哇,腳下步步生花,心

裏多舒坦啊。

這天下午二舅婆來得晚,等到村裏的姑娘們都回去了,她還一個人坐在花屋屋裏忙活著。差一點就可以收針了,她想趕出來。阿爹每早每晚都要往她的針線簍裏瞅瞅呢。

天光暗下去,蟲鳴喧鬧起來。

二舅婆繡花跟別人不一樣。不光花樣子不一樣,繡法也不一樣。豎三針,疊在上麵橫一針,花紋微微凸起,看著有趣又不磨腳,剛剛好。橫的這一針位置特別重要,上了呆板,下了顯得亂。

光線越來越暗,暮色合攏下來,完全看不清了。二舅婆歎了口氣,把線收進簍子裏,準備回去。

這時,從小路上走來一盞燈。

二舅婆大喜,借點光把這雙花墊子繡完了,晚間阿爹回來翻針線簍看到,得多高興。

花屋屋不像龍頭亭,在村頭大路邊,時不時有趕腳的歇歇。花屋屋在村尾,很少有外人路過,安安靜靜的,正適合給姑娘們繡花。這個時候打燈經過的,一定是村裏人。

二舅婆站起來,高興地衝著燈光喊:“哪個呀,借點光啊。”

“借點光,可是要還的呀。”是個老婆婆。

會是誰呢?二舅婆一邊想著,一邊咯咯笑起來。還從沒聽說光要還的呢,這個老婆婆有意思。

“還就還,您來吧。”

“我當時怎麼就回了這麼一句話呢?”每次說到這兒,二舅婆都會拍著手插一句,“要是我說……”

“說什麼呢,二舅婆?”

二舅婆擺擺手

,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