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關於敬業(3 / 3)

結果第二天收費小姐上門收了錢,,但是我的寬頻服務卻停掉了。這讓我非常惱火,打電話詢問,對方說,因為你沒有交錢,我說我的手上有收據,對方查了老半天,發現收費小姐當天是放假的。

我說,你打個電話不就可以證明我有沒有繳費了嗎?對方不停地說對不起,並且保證,24小時之後一定會恢複服務。

抱著希望等到第二天,打開計算機,結果還是顯示用戶暫停。打電話,依然是聲音甜美,態度和善的小姐接電話,又要我從頭說一次自己的遭遇,小姐說,好的,馬上查。結果一等,又是一天。

這樣的事情在香港是不可能發生的,為了提升服務質量,所有顧客和員工之間的電話都要被錄音,以便在發生顧客投訴的時候有跡可循。打通電話之後,即使問題不會馬上解決,至少能夠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解決,這樣每個人可以為自己忙碌的生活做一個預算,不至於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這樣的遭遇在內地生活遇到的實在太多,如果說內地的服務真的有了很大的改變。那麼每次到俄羅斯,看到那些航空公司冷若冰霜的空服人員,我們就會開玩笑說,真像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

現在在內地,人們信奉顧客就是上帝,但是依然停留在對上帝微笑的階段,卻忘了上帝最需要的是什麼。

在提倡敬業的同時,不要忘記專業是多麼重要,這才是真正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

七年之後

每當別人對著我說:“你很敬業”,或者“你很勇敢”,都會讓我不知道如何回應,隻能夠尷尬地笑笑,希望快點擺脫對方的這種讚美。

這是一種標準,如果自己的工作隻給別人留下這樣的印象,至少在我自己看來,依然是不稱職的表現,因為工作表現乏善可陳,於是敬業,或者勇敢,變成了別人唯一可以找到的“亮點”。

敬業是最起碼的職業道德,也許自己所做的工作,距離自己的理想還很遙遠,但是既然接受了,總要有最起碼的契約精神,用自己的工作付出,來換取自己通過合約認可和接受的工作報酬。

遇到不少內地同行,聽說香港的媒體人隻有一份工資,而不是按件計酬,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他們擔心,如果每個月拿著一份工資,在缺乏計量標準的情況下,如何保證一個人去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其實在很多行業都有這樣的思維體現,比如在大學裏麵,教師發表的文章數量會影響到收入。在一些管理者看來,畢竟用一個硬性的計件標準,總要比不設標準來得公平很多。

隻是在我看來,用量化的標準來促使人們完成工作,充滿了對人的不信任,因為這裏麵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如果沒有這樣的數量要求,而且數量要求和金錢收益直接掛鉤,那人們一定會尋找方法,讓自己付出最少。但是事實證明,這並不是最好的方法,看看結果,在硬指標作為前提的情況下,人們追求數量而不是質量,或者是被數量逼迫著放棄了原本對質量的追求,最糟糕的一種結果就是對工作失去了發自內心的興趣。

用這樣的方法推動敬業,往往會忽略了另外一點,也是我認為在工作上更重要的一個因素,那就是專業。如果能夠專業的工作,那麼其實敬業就不成為一個問題,這是因為,為了達到專業的要求,人們必定要付出更多。拿記者這個行業來說,為了完成專業的報道,記者自然會花足夠多的時間去搜集資料,尋找被訪者,斟酌報道,而所有的這些勢必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時間和精力,其實就是敬業這個詞所有的內涵。

也因為這樣,每當別人誇獎我工作專業或者敬業的時候,我會非常感激和珍惜這樣的回饋,因為對方看到了我為了達到專業要求,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這不是一個需要上升到太高的道德高度的問題,比如“熱愛工作”,“敬業愛業”,“全心全意”,或者是“嘔心瀝血”。

隻要我們在每個行業都設定一個專業標準,用這樣的標準去要求每一個人,作為一種考核的標準,而不是看誰在工作中花的時間更多,犧牲家庭時間更多,犧牲自己的個人愛好更多,那麼自然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工作環境,而對於個人來說,事情也就變得更加簡單:因為專業一方麵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完成工作;另一方麵,還會節省出更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