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騙術(1 / 3)

戰前祭奉神靈,好比吹生日蛋糕蠟燭前許個願,希望自己一帆風順。

很顯然,反抗意識在楚人心裏已經根深蒂固。這意識像烈性炸藥,就看誰來引爆。

信中說:秦朝暴政,人民受苦已久,天下各路英雄豪傑皆在反秦。沛縣恐遭屠城之難,父老鄉親不如擒殺縣令,新選一人當首領,響應義軍一同伐秦。如此,家園方可保全。否則,大家玉石俱焚。

陳勝起義,也是被逼無奈。從小,他家裏很窮,長大後,給財主家當長工。

這套戲法蒙了軍中的士卒和農夫。大夥兒看陳勝的眼光明顯異於往常。

當時,縣令稱為縣公。劉邦生於沛縣,長於沛縣,縣令死了,他當了首領,便自稱沛公。

他們並非是迎接的劉邦,而是來通報:縣城進不去了。

老實說,有吃有喝日子舒坦誰會造反,小老百姓圖的是安穩,哪個願意拋家舍業,沒事兒拿杆槍在政府門前挑釁。除非你搞得他家破人亡,無法生存。因此,老百姓管造反不叫造反,叫起義。

射箭的人,一個叫陳勝,一個叫吳廣,本是原楚國的農民。

作戰任務是,先攻取周圍的兩個縣城,胡陵和方與。大本營則設在自己的老家豐邑,由黑道老大雍齒把守。

陳勝自然意識不到這一點。

此題無答案,他隻有渴望,渴望過上和財主一樣富貴的生活。

陳勝選的是後者。他和軍中的密友吳廣聯袂表演了一個戲法,道具是一條魚。事先,吳廣用朱砂在帛上寫了“陳勝王”三字,再將帛塞入魚腹中。

可是,到了城下,城門緊閉。城頭上密密麻麻站滿沛縣的父老鄉親。由於守兵不足,縣令把他們都趕到城頭來防守。

繼而,又自問:為何我不能富貴?

樊噲一走,縣令盤算,劉邦已不是過去的劉邦,他是一個土匪頭子,手下人馬眾多,猶如猛虎下山,保不齊會奪了自己的權。

而蕭何、曹參顧忌更多,他們拖家帶口,置下不少產業,若帶頭造反,一旦失敗就會遭到滅族之災。

然而,楚人失敗後口服心不服。秦始皇晚年時,楚地流傳著一句話:即便楚國隻剩三戶人,也要把你秦國滅了。

推脫是假意,客氣是真情。

不怕死則格外勇猛,他們迅速占領了大澤鄉,又攻下了蘄縣縣城,接下來的10天內,他們連克五城,所到之處,農民紛紛響應,打到陳縣的時候,陳勝手中已經掌握了一個有模有樣的集團軍,軍中有兵車六百乘,上千騎兵和幾萬步卒。

這個巨雷誰也不願頂。

劉邦則不同,他如今的身份是流氓加山匪,天底下還有什麼事不敢幹?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楚國改叫楚地。統一前,除秦國外,齊國和楚國最為強大。齊國資格老,是當年周武王封的國家。楚國是新秀,特別能打仗。楚人一身蠻勁,當時號稱“荊蠻”。不僅蠻,還有股子土匪的霸道。

蕭何、曹參等人卻不讚同,他們給縣令分析:您是朝廷命官又是外地人,您帶頭反秦,朝廷要殺你,沛縣子弟也不會跟您走。兩頭不討好。

此信極有力度,動人心弦。城中又有一大群劉邦的親友、故交,他們推波助瀾,殺了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和他的人馬歸來。

蕭何當即推薦了一個人,樊噲,他準知道劉邦藏身何處。

欲實現此夢想,當一輩子打工仔顯然鞭長莫及。可他又無過硬獨到的手藝,擺脫打工命運的唯一途徑就是參軍。

縣令點頭認可。

可他們最終也沒統一天下,可見成大事光靠蠻勁是不行的。命運垂青於有謀略的人,機會垂青於有能力的人,不認賬是不行的。

劉邦很清楚,沒有這個機會,他也許永遠回不到家鄉,永遠見不到妻子兒女,隻是苟延殘喘當一輩子山匪,窩窩囊囊了卻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