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曾經有人對動物小說提出疑問:信息時代的少年還需要了解“叢林”,還需要聽那些“老掉牙”的荒野故事嗎?
我個人的觀點:無論大自然還是社會生活,都是一本本無比豐富的大書,善於學習的人同樣可以從中吸收營養,增長智慧,開闊視野,使生活更加充實;再說“荒野”絕非一成不變。當人類仗著科技的翅膀突飛猛進之際,它同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動植物都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抉擇。
正因為大多數現代人沒有進入叢林的機會,我們這些有類似生活經曆的老人,更有責任向晚輩講述田野、山林和“江湖”的故事。
我還認為,僅僅為了身心健康,中小學生也不應該過多地陶醉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裏。因為保護和重塑自然生態的重任,終將要移交到今天的孩子們肩頭。
我是15歲開始工作的。那年,我虛冒了兩歲年齡,來到一個山區小牧場當牧童,管理一小群奶牛。
作為一個早產兒,我當時身高一米四,體重不到四十千克,並且從未走出過城市;而我接手的是一名成年牧工的體力勞動,每天工作的時間跨度從清晨四點到晚上十點;與我相伴的,除了二十多頭大奶牛和不斷出生的牛犢子,就隻有一兩條牧犬了。
幸好我帶去了一些文學書籍,又從場部找到一些科普讀物和農業大學畜牧係的教材。於是,
在牧場上守護牛群的時間段,我除了補充起早睡晚耽誤的睡眠,還可以忙裏偷閑地讀一些書。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裏,我忽然感覺正在讀的和從小接觸過的書對我展現了全然不同的魅力——泰戈爾、聞捷和普裏什文,讓我學會了觀賞牧場上的黎明和黃昏;凡爾納與別利亞耶夫的著作向我展示知識的強大和力量;而傑克·倫敦、西頓、法布爾,時常在提醒我關注家畜和牧群周圍活動的飛禽走獸,研究它們的生存和競爭,體會它們的喜怒哀樂。
當我凝視著牧場上空緩緩移過的彩虹,當我沐浴漫天飛霞驅趕牛群瞠過流光溢彩的河流,我心裏常常冒出某些讀過的詩句,或者觀賞過的風景畫,覺得自己就是生活在那樣的意境裏。
那套農業大學的教材,又使我冒出了要成為一名畜牧學家的野心,我開始了幼稚卻也雄心勃勃的實驗,希望提高牛奶產量……
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我經受住了一係列對城市少年確算艱難的“考試”,沒有退縮也不曾放棄。等到孤獨和繁重的體力勞動對我不再造成威脅,我從一名文弱膽小的城裏娃變成了一個健康、結實、開朗、敏捷的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