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8月,他們就在印度洋上幸運地遇到了莫臥爾王朝的財寶運輸隊,船隊很龐大,但由於距離太遠,他們沒能追上前麵25條寶船中的任何一條。正當大家充滿沮喪之際,一個龐然大物出現在了地平線上——“岡依沙瓦”號是當時莫臥爾王朝最大的船,裝有62門大炮和500名槍手、600多旅客以及50萬塊金錠和銀錠,水手是“幻想”號的4倍。盡管如此,艾弗裏還是毅然決然地指揮著小小的“幻想”號衝了上去。13歲就出海的艾弗裏有著豐富的航海經驗,再加上他那天生的判斷力使得“幻想”號很輕易的就搶到了上風頭,迎著“岡依沙瓦”號的亂炮“幻想”號開火了,並準確的擊毀了“岡依沙瓦”號的主桅。當印度人亂成一鍋粥時,海盜們登船了,經過約2個小時“甲板戰”,懦弱的印度船長宣布投降。
巨大的戰艦“岡依沙瓦”被一艘海盜快船擊敗了!印度史學家卡菲·漢評論說,“這是印度的恥辱!”這件事徹底激怒了莫臥爾王朝六世皇帝奧蘭紮布。對富有的皇帝而言,損失的巨額財物並不莫臥爾王朝六世皇帝奧蘭重要,他不能容忍的是這條船是在麥加朝聖歸來時被劫的,這完全是對神的褻瀆。奧蘭紮布皇帝一方麵向東印度公司索賠,一方麵要求英、法、荷軍艦為其護航,一怒之下還逮捕了50名英國官員。從此以後,亨利·艾弗裏就成了大英帝國的頭號通輯對象。
1696年,掠奪了大量財富的艾弗裏海盜集團決定收手散夥,但集團中的許多人都是一踏上英國土地就被絞死了,隻有艾弗裏逃脫了,在大量財富的陪伴下安度晚年,但再也沒有人見過他。有人說他隱居在了都柏林,還有人聲稱在他的家鄉普利茅斯看到過他。他揭竿而起的誓言使他成為英國及其殖民地的失業海員和低工資的可憐人心目中的英雄。文學作家丹尼爾·笛福寫道:“在窮人的眼裏,艾弗裏把自己抬得儼然如一國之尊,並且很像一個新的君主國的開國者。”亨利·艾弗裏的故事被編成劇本在倫敦皇家劇院演出,獲得了極大的轟動。
丹尼爾·笛福的名著《辛格爾頓船長》(又譯為《海盜船長》)中的辛格爾頓船長就是以艾弗裏為原型為塑造的。在小說的結尾,辛格爾頓船長懺悔了自己的所做所為,隱居在倫敦的郊外,與好友威廉及他的妹妹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也許那時的人們希望海盜船長亨利·艾弗裏也有這樣的美好結局。
武裝民船
武裝民船也叫私掠船。17世紀末,當時的歐洲各國為了爭奪海上霸權,動用了包括“鼓勵海盜襲擊它國船隻”在內的一切手段。各國雖然在表麵上都義正嚴辭的宣布與海盜勢不兩立,另一方麵卻收羅這些海盜為己所用。武裝民運船隊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表麵上他們接受皇室的“委任狀”(也就是私掠許可證),執行保護商船的任務,而實際上他們經常以”保護”
為借口打劫非本國的商船。他們和海盜之間在行為上是沒有什麼明確劃分的,一個在英國被捧為英雄的民船船長,往往是西班牙通緝的頭號海盜頭目,由於這個原因武裝民船在當時也被稱為”海盜的學校”,很多著名的海盜船長都是從武裝民運船裏走出來的,托馬斯·圖即是如此。
印度莫臥兒王朝
莫臥兒王朝,又名蒙兀兒王朝、莫臥兒帝國,是巴布爾建立的印度朝代。該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但是統治者是有突厥血統的蒙古人,是帖木兒的後裔,是1526~1858年間統治南亞次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伊斯蘭教封建王朝。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奧蘭紮布統治時期是莫臥兒帝國的鼎盛時期,疆域達到頂峰,經濟繁榮。奧蘭紮布皇帝駕崩後,莫臥兒帝國開始衰退。18世紀初的莫臥爾王朝還非常強大,直到1739年對波斯戰爭失敗後,才淪為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傀儡,並於1858年最終成為英屬殖民地。
弄假成真的海盜——基德船長
觀點:從成功的私掠船主到被處死的海盜船長,基德的後半生充滿了驚險和刺激,雖然最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這也許正是他自己所追求的生活。
基德船長是美洲名聲最響的海盜,也是後世最有名的海盜之一,他的名字出現在各種電影、小說、漫畫上,甚至成了海盜的“代名詞”。但其實他在史實上隻是個“悲劇英雄”。
1645年,基德在蘇格蘭出生,他漫長的航海生涯是從少年時就開始了,當他20歲移民美洲時已經是一個有豐富經驗及高超航海本領的船長了。1689年英法開戰時,他應征入伍,並駕駛著武裝民船在加勒比海和西印度群島一帶同法國人作戰。英勇的基德屢建戰功,回國後成為英國海軍英雄,甚至還得到英國女皇的親自嘉獎。後來他在美洲娶妻生子,並購置房產。
到了1695年,基德已經50歲了,但他厭倦了鄉下(那時的美洲在歐洲人眼裏是不值一提的鄉下地方)那種舒適、平靜但又平庸的富商生活,這時候,英國政府再次征召他成為武裝民船主,他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並表示自願為倫敦當局效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