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北歐海盜傳奇(3)(1 / 2)

維京人在冬天建造或者修補他們的船隻,通常在露天建造,偶爾會在建造過程中搭個工棚做遮掩。船身和船槳用橡木製造,桅杆用鬆木,可以在大風中適度的彎曲,先用整條原木加工成龍骨,以保證強度。彎曲的頭尾單獨加工,然後用鐵釘固定到龍骨的兩端。

接著在龍骨上架好橫梁,就完成了整條船的輪廓。沿著輪廓在船的兩側鋪上蒙板。這種整條的木板層層相楔,上麵一層剛好覆蓋住下麵一層的邊緣。最上層的蒙板開鑿了若幹小孔,五米長的木槳從孔中伸出。最後鋪上地板,架上桅杆,在桅杆頂上裝上金屬製的風向標。

櫓則安裝在船體後部的右側。船帆的兩側掛上麻繩編製的網,防止船帆在強風中被撕裂。這樣的船最常見,全長二十米左右。

在維京人漫長的旅途中,船就是他們移動的家。桅杆可以放倒,蒙上船帆就是很好的帳篷,海盜們甚至像古代傳說中的英雄那樣扛著座艦前進,從一條河到另一條河。因為水運更省力,可以運載更多的人和裝備。

這些冒險家若想安全抵達遙遠的國家,隻能靠船的力量。正因為如此,船作為維京時代的象征,在北歐傳說中比比皆是也就不足為奇了。19世紀80年代,在斯德哥爾摩北的文德爾地區,考古學家挖掘出十四座氣勢非凡的古墓,每一個墓穴都是維京首領最終棲息之地。他們被葬在自己的船上,周圍是華麗的裝飾品。20世紀20年代,在附近的瓦爾斯耶德地區又發現了十五座船墓,就像一隻停泊在陸地的艦隊。

2007年8月14日,一艘等比例複製的“古代維京海盜船”準備進入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港口。這艘複製的海盜船7月1日從丹麥東部港口羅斯基勒起錨,船員們全程模擬9世紀海盜船的航行手段,在克服了強風巨浪等困難後終於抵達目的地。

據說,這艘複製船的原型製造於1042年,於1060年沉沒在丹麥的羅斯基勒峽灣。現在,它被收藏在距離哥本哈根40公裏的羅斯基勒海盜博物館中。而這次航行的目的不是為了宣揚戰爭和掠奪,而是為了文化交流,讓現代人更多的了解當年北歐海盜的曆史。

為什麼維京人一直在旅行,後世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認為是天性使然,但更得到公認的看法是,他們在尋找著可耕作的土壤。北歐有這麼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一家之主死後,長子繼承家業,別的兒子成年後必須離開兄長,自己組建家庭。這樣隨著人口的增長,北歐原本不多的耕地更加不敷使用,於是維京人四海為家,尋找著好的地方開辟農場。

龍頭船

在維京人的生活和戰鬥中,船是他們的重要依靠。維京人的造船技術十分發達,他們製造的船隻兩頭尖翹,船首狀如龍頭,因而被稱為“龍頭船”。維京人製造的戰船船身狹長,移動迅速,而且可以不用掉頭即反向前進。戰船長度為10~30米,其平均排水量有50噸,並使用搭接法造船,操船時使用右舷的操縱槳,常以左舷靠碼頭,高高的曲線型兩端及較深的船中吃水使其具有良好的船舶操縱性。船以槳作為主動力,也經常懸掛一麵色彩鮮明的大橫帆,在舷側常用五顏六色的盾牌防禦敵船弓箭的射入。是一類頗具特色的古船型。

維京人與基督教

觀點:在歐洲各處定居下來的維京海盜逐漸開始被基督教世界慢慢同化,銳氣雖猶存,野性已褪去不少了,歐洲的北歐海盜時代終歸沉寂。

在公元10世紀,法國國王以割讓部分北方領土(諾曼底地區)向維京人買回和平,並封他們的領主為法國公爵。而維京人必須依協議皈依基督教。諾曼人(諾曼底的維京人簡稱)成為中古時代的一個非凡族群,曾經征服英格蘭並建立第一個最大的歐洲王國。

其他的諾曼人亦征服了西西裏和大半的意大利並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十字軍的王國。自從諾曼底的公國成立後,就不斷出現卓越的戰士,包括在1066年征服英國的威廉一世、在1060年和1091年之間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西西裏的羅伯吉士卡特和他的家族以及由十字軍戰士所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的國王鮑特溫一世。

在公元10世紀末,維京人對歐洲的侵襲便已停止,部分原因是他們在成為基督徒後,拋棄了過去異教信仰的戰士價值觀,喪失了維京人原有的血性。另外,斯堪的那維亞已經分成了幾個獨立的王國,新的統治者將注意力集中在管理已擁有的土地上。除此,維京的殖民者在俄羅斯、法國和不列顛等地亦被他們周圍的文化所同化。不過,因對抗維京人的威脅而發展出來的歐洲戰士文化,卻隨後在地中海東部的聖地找到發揮的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