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我想有自己的交往世界!(1 / 3)

——教孩子學會獨立與人交往

我也想融入他們呀!

——不善交往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成長

我們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盲目溺愛,是導致他依賴父母的根本原因。然而,依賴父母隻是表象,我們要看到孩子依賴的背後存在性格形成方麵的一些缺失,往往是性格缺陷導致了孩子無法融入一個小群體。

彭亮從小生活在物質條件優越的家庭環境中,他的一切生活瑣事都由媽媽打理,因此,他對媽媽非常依賴。但這種依賴往往用指揮媽媽的方式體現,比如,他常說:“媽媽,我要喝水,您給我倒。”“我要吃蘋果,您給我洗。”媽媽也是言聽計從。

而彭亮這種好指揮人、使喚人的習慣,也在與同齡人交往中顯露無遺。其他同伴也因此不喜歡和他交往,所以對他也不是很熱情。每當他主動湊上去和同學玩耍的時候,同伴都有些愛答不理。沒有受到禮遇的彭亮,隻好回家和自己的玩具為伴了。

不夠獨立自主的孩子,在生活方麵總會以各種形式表現出自己的依賴,彭亮的表現就是指揮媽媽。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會在他與任何人交往的時候體現出來,推而廣之,他就很自然地會指揮、使喚同學。因此,好指揮、好使喚他人,是彭亮無法融入群體的根本原因。

而當孩子在與人交往中處處受挫,他自然會把家當做能給自己溫暖感和安全感的地方,也會愈加認為隻有家人才能與自己友好相處,這種想法會導致他越來越不獨立。為了別讓陷入進入這種惡性循環,我們要從根本入手,幫助他擺脫依賴,完善性格,做一個受歡迎的孩子。

別被孩子在家裏的表現所蒙蔽

媽媽從來不認為妮妮有依賴家人的傾向,因為妮妮在家很活潑,不但很有主見,甚至幾乎是她說了算。她說看動畫片,爺爺就不能看新聞,媽媽和爸爸就不能聊天。

但是,媽媽發現妮妮在外麵與新朋友接觸時,總是顯得很扭捏,一點都不大方。但與熟悉的夥伴相處時,妮妮又顯得過於霸道,總是搞得大家不歡而散。

有過幾次之後,媽媽再讓妮妮出去玩時,妮妮就會選擇在家玩耍,似乎隻有和家人在一起,她才會快樂。

如果媽媽不仔細觀察,可能都不知道妮妮是怎麼樣與同伴交往的,更不知道是她唯我獨尊的個性導致她不善交往。

任何一個孩子在接觸其他孩子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善於交往,甚至對“交際”都沒有什麼概念。而恰恰是外界對他的排斥,讓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不善交往的人,由此他開始更加依賴家人,依賴家庭。

所以,我們別以孩子在家裏的表現來判斷他的與人交往能力,而是要在外界通過觀察,了解孩子是否善於交往。

發現孩子不善交往背後的原因

媽媽通過觀察了解了妮妮不善交往的原因是過於自我,太霸道,太唯我獨尊。當然,不是所有不善交往的孩子都是因為這個原因,有的孩子因生性膽小而不敢與人交往,有的孩子因不懂禮貌而被人排斥,有的孩子因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而不受歡迎,有的孩子因不懂得溝通而無法建立固定的朋友圈。

隻有我們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孩子不善交往的因素,才能“對症下藥”,幫助他改變現狀,學會與別人打交道。

從實質上幫助孩子改變

當我們知道孩子不善交往的時候,僅僅鼓勵他多與人交往是不夠的。因為他在我們的鼓勵下,雖然作了嚐試,但結果往往也不盡如人意,因為孩子根本沒改變。也就是說,如果孩子不改變自私、沒禮貌、霸道、吝嗇、膽小的性格,就無法改變與人相處的模式,他的每一次嚐試都會暴露原有的問題,讓嚐試變成失敗體驗。這樣一來,孩子會越來越沒有自信,越來越依賴我們,越來越無法獨立成長。

因此,我們要從實質上幫孩子改變,他才能真正獨立起來。而具體實施的幫助,將會在接下來的幾節作詳細的說明。

交往?我還真有點怕!

——幫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懼心理

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離不開人與人的交往,孩子也不例外。不過,有的孩子卻不善與人交往,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內心對社交有一種恐懼感,也就是所謂的“社交恐懼心理”在作祟。與其說他不善與人相處,不如說他不敢主動獨自與人打交道。

而孩子膽怯的原因,要麼是缺乏與人相處的經曆,要麼是有過交往失敗的體驗,或者由其他原因導致。隻有孩子克服了恐懼心理,才能邁出與人交往的第一步。

曉雯的媽媽性格內向,平時除了帶曉雯去外公外婆家之外,很少和親戚朋友交往,也很少和鄰居走動。在媽媽的影響下,曉雯也不常和小區的同伴玩耍。即使在學校,她也沒有幾個談得來的朋友。

一次,媽媽單位組織郊遊,曉雯也去了。當曉雯看著其他小朋友從陌生到熟悉,再打成一片,她很羨慕。媽媽說:“你也去和他們玩啊!”

曉雯卻站在媽媽身後說:“我不敢。”

曉雯就是因缺乏與人相處的經曆和經驗,才不敢主動和別人打交道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她無法通過看媽媽的榜樣,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定啟示,即我們的交往能力往往會影響孩子。如果我們能夠想辦法改變自己,孩子也會有所改變。

那麼,具體來說,我們應該如何幫孩子克服社交恐懼的心理呢?

建立一個善於交流的、和諧的家庭氛圍

由父母和孩子組成的三口之家,就是一個社交小團體。如果我們夫妻之間,我們和孩子之間,或者我們和老人之間常常保持暢通的交流,並呈現出一種輕鬆、愉悅的交往模式的話,孩子就自然從我們的行為中學會如何與人相處,那麼他的社交能力自然不會太差。

相反,如果我們製造了一個死板的、沒有交流的家庭環境,孩子就以為人與人之間原本就如此,但當他看到別人自如地與人交往的時候,就會因發現了自己的不同和不足而自卑,進而不敢像其他人一樣放鬆地與人交往。

所以,別小看我們在家庭裏的表現,這些表現往往對孩子起到的是潛移默化且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我們就要和其他家庭成員一起努力,打造一個善於交流的、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不存在不敢與人相處的問題。

給孩子創造與人交往的機會

冰冰從小性格內向,一直也沒有與他人交往的欲望,總喜歡自己一個人玩耍。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似乎開始渴望交朋友,有時,他會站在窗口看樓下其他小朋友踢足球。

媽媽看出了冰冰的心思,就特意在周末安排了一個小型家庭聚會,邀請比較熟悉的鄰居和朋友帶著孩子來做客。媽媽還特意為小朋友安排了一些適合他們的活動,並鼓勵冰冰做好小主人。

出乎意料的是,這次聚會很成功,大家都玩得很開心,特別是冰冰,他似乎借此機會交到了朋友。

對於性格內向,又渴望有自己社交圈的孩子而言,我們就要為他創造一些與人交往的機會,而邀請朋友來家中做客就是很好的方式。因為,孩子在自己比較熟悉的環境中很容易放鬆,加上又有做小主人的責任感,他就會試圖與人交往,他的恐懼心理就會在每一次嚐試中逐漸克服。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以家庭為單位,和朋友們相約去大自然走走。孩子們可以借助大自然這個天然遊樂場來增進了解,促進感情。

別讓交友失敗的陰影籠罩孩子

有的孩子原本沒有社交恐懼症,但有過一次或幾次失敗的社交經曆後,就不願與人交往了。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要想辦法幫助孩子找回自信,重新建立朋友圈。

冉冉原本有幾個比較要好的同學,但是有一次,幾個同學合起來指責冉冉愛占小便宜。原來,冉冉分別借過他們的一些東西,但沒有及時歸還。次數多了,同學們便有了意見。

被指責後的冉冉覺得很沒麵子,一氣之下也疏遠了同學。沒想到,他們也不主動找冉冉玩耍,冉冉因此很受打擊,失去了與朋友交往的信心。

媽媽知道後,鼓勵冉冉主動找同學和解,並大方承認自己的錯誤,保證自己會改,希望大家能夠原諒。

冉冉鼓足勇氣按媽媽說的做了,同學們被冉冉的誠意打動,和冉冉拉拉手,又做回了好朋友。

如果孩子有交友失敗的經曆,我們不是說:“算了,算了,他們不和你玩,你就找別人玩唄!”這種說法是一種逃避,孩子自身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改正。所以,我們應該深入了解孩子被人排斥的原因,並鼓勵他改正缺點,以嶄新的麵貌重新建立朋友圈。這樣,孩子在重新被接納的同時,社交恐懼心理也就自然克服了。

不學禮,無以立!

——禮貌是與人交往的一封“推薦信”

早在2500年前,一代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他的兒子孔鯉時就說道:“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說,不學會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的確,一個懂禮貌的孩子,走到哪裏都會受到歡迎,別人也會對他心生好感,自然願意與他交往;而沒有禮貌的孩子,總是讓人生厭,當然沒有人願意與他相處。所以說,禮貌是孩子與人交往的“推薦信”,孩子隻有把彬彬有禮的自己推薦給別人,對方才能接納,孩子也不會因沒禮貌而被人排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