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羅王 日高秋亞人。國內常見翻譯為“日高一平”,是作品的男主角。他表麵上是一名中學生,實則為修羅王的轉生,後被調合之神召回天空界,與其他神將共同阻止破壞神的陰謀。
原型為“阿修羅”,是古印度神話中一群追求力量的神族,司掌道德及社會。他們與司掌自然現象的提婆神族對抗,有時被視為暴力之神。
其形象被佛教吸納後,成為了護法神“八部眾”之一。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將“阿”解釋為“非、不、無”,故而出現了“非天”的含義,即“有天神的福報卻沒有其德行”。相傳阿修羅男性相貌極陋,女性美貌有姿,常迷倒天人。
第二,夜叉王黑木凱!
黑木凱是秋亞人在人間的摯友,原本是夜叉王轉生,但回到天空界後被破壞神控製,成為對付神族的工具。最終被友情感化,合力消滅了敵人。
原型為“夜叉”,在古印度神話中,其來源說法不一,常見的說法是其與羅刹同時由梵天腳掌生出,但雙方相互敵對。他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稱為“真誠者”。
夜叉在佛教神話中,夜叉居住在人間、空中與天界。居住在天界的夜叉受帝釋天管轄,負責護衛天界大門,北方毗沙門天王就率領著“夜叉八大將”,執金剛神、黑大將、五色財神等護法神也被認為是天界的夜叉。
第三,天王,日向!
國內常見翻譯為“喬迦”。天空界“八部眾”之首,雖然不擅言辭,但明辨是非。他被自己尊敬的因陀羅出賣,發現陰謀後毅然決然地與之抗爭。
原型為“天”,在印度教中,世間分為天界、空界、地界,天界亦稱之為“提婆界”,提婆在梵語中的本意即為“天”,後又引申為居住在天界的男性神明。
佛教則認為提婆是居住在天界的有情眾生,他們的壽命很長卻有盡頭,也會進入輪回。在壽盡之時,還會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等現象,被稱之為“天人五衰”。
第四,龍王,龍馬!
國內常見翻譯為“良馬”。天空界“八部眾”之一,與天王是至交好友。他身材魁梧、行事果斷,雖然不愛講話,但偶爾會開開玩笑。
原型為“那伽”,是古印度神話中的蛇神,被視為有靈性的生物,能夠造雨,但是也會帶來如洪水和幹旱等災害,因此它們居住地方常被認為位於井、湖或河流的底部。
佛教也引入那伽的概念後,形成了“龍眾”護法神的形象。由於那伽在印度經常與本地傳說中巨蛇、巨龍等相似的生物混同,所以在其流傳到中國後,也與傳統文化中的龍混淆,被翻譯成“龍”,實際上並不是一樣的生物。
第五,迦樓羅王,麗牙!
國內常見翻譯為“麗迦”。天空界“八部眾”之一,表麵上吊兒郎當,實際上思維敏銳、勇猛果決。擁有與眾不同的靈力羽毛,可以探知異地的事情。以最美的戰士為榮。